第42部分(3 / 4)

門進發。到了城下,守門衛士攔阻,石亨大喝道:“奉接上皇進宮,誰敢阻擋?!”英宗自己也高喊道:“朕即太上皇帝也!”

衛士一見是上皇,慌忙開門,任石亨、徐有貞、張祐、許彬等一擁而進。到了宮門前,又被太監攔阻,徐有貞高聲叫道:“曹吉祥在哪裡?”

早已準備好了的曹吉祥開啟了乾清門,奉天殿上,許彬、張祐扶上皇登上寶座。物換星移,風雲突變,時隔九年之後,英宗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的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主宰。這一年,他三十一歲。

英宗皇帝寶座一坐穩,馬上徐有貞就去噹噹地撞起了景陽鍾。群臣聞聲而至,卻原來不是景帝病癒臨朝,而是太上皇英宗復位,這些文武百官本來就是英宗昔日的舊人,此刻他們一齊跪下山呼萬歲,然後許彬傳英宗諭旨,命少保于謙和大學士陳循,草詔佈告天下,大意是說景帝監國竊位,擅立儲君。朕得臣民推戴,重踐國祚,大赦天下云云。英宗又發第二道諭旨,宣稱奉太后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送歸西內。削去杭皇后封號,改是年為天順元年,孫太后改諡貴妃,改稱巴已故懷獻太子為懷獻世子。

到了中午,英宗第三道旨又下來,逮捕少保于謙,大學士王文、陳循,尚書俞士悅、江淵,都督範廣,太監王誠、舒良、王勤、張永,都御史蕭■,侍讀商輅等下獄,理由是于謙依附景帝作奸,罪在不赦。彼時于謙等尚列朝班,當場就由錦衣衛一一牽去錮入獄中。情勢真是迅雷不及掩耳。

。 想看書來

第十四章 巨閹禍國(7)

同時英宗下諭,晉石亨為忠國公,張祐為太平侯,徐有貞為吏部尚書,晉武功伯;許彬為兵部尚書,晉英毅伯;曹吉祥世襲錦衣衛,晉崇敬伯。而隨護英宗左右的哈銘、袁彬也各進位公爵,子孫皆得廕襲。石亨等又列上覆闢的功臣名單,大小職官不下三千餘人,英宗一概賜給爵祿。一朝天子一朝臣,尚書王直、學士高穀等人,都很知趣地上書乞歸,至此,這場史稱為奪門之變或南宮之變的大事件宣告成功。

■ 于謙之死

兵部尚書許彬承審于謙,他的審法居然是硬生生地誣陷於謙上章易儲、迎立外藩,于謙熬受酷刑而堅決不承認,石亨因為素與于謙不和,就讓許彬直接捏辭入奏,徐有貞也與于謙不睦,也在英宗面前慫恿。當然不用說,如果不是這群小人都與于謙不和,那麼于謙也完全不會有這場牢獄之災了。而於謙之所以能與他們結怨,也正在於他們無愧於小人之稱,因為于謙不過全是因為公事公道公家公正,不能如小人之所想之所願,便招致小人之所怨。而於謙作為景帝最為依仗的重臣,又是兵部尚書“國防部長”,他的命運在英宗復辟的時候就已註定了。

于謙是盡忠報國之士,但也過於書生氣,他雖然斷案時腦筋極其活絡,但他卻不善於權術,在官場裡古板僵持。他剛烈的性格決定了他遇事有不如意時,動不動就撫胸振臂地長嘆道:“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

這就是于謙,他做事不避嫌怨、不避風險,一心想在汙濁的政治現實中獨樹一個清潔廉正的形象,同時這也造成他個人的孤高不群和官員們對他的誤解和疏離。而於謙本人,因為過於追求政治的純潔性,顯示出不切實際、不計後果的激進傾向,和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刻薄態度。應該說,于謙更適合於危難之際擔起重任,而在治世方面,于謙與現實格格不入的“以德治國”,則顯得過於凌厲無情和頤指氣使了。因此他招致小人怨恨也就是必然的事了。

此外,宣宗賞識,景帝倚重,政治上的大用和為官的清廉讓他充滿了道德優越感,使他成為一個嚴厲的道德設計人和律法者,所以他支援迎回上皇英宗,也是出於道德考慮,而無政治遠慮,終釀殺身之禍。

當他知道復辟的英宗皇帝要把他處死,並全部家產,家人戍邊後,有著嚴格道德自律精神的于謙不僅慨然赴死,而且還留下一首千古傳誦的詩:

粉身碎骨皆不懼,

只留清白在人間!

看英宗猶猶豫豫地說:“于謙打敗乜先,於國家實有大功,似乎是應該在赦免之列啊。”石亨厲聲道:“今日不殺于謙,難保他不再助景帝竊國!”

一句話擊中英宗痛處,當即就下旨將於謙斬首棄市,陳循削為庶民,蕭■貶為饒州通判,商輅削判職留任。英宗的這道諭旨還說什麼:“于謙、舒良、王誠等本當凌遲處死,現從輕發落,去其手足。”

於是,在就刑前的于謙,是被前一天夜裡就砍去了手與足的。旨意一下,當夜就風發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