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呂后掌權時,她把劉邦的妃嬪全關在宮中,唯獨放走了這個薄姬。為什麼?呂后覺得薄姬無足輕重,量她到哪裡也成不了氣候。
薄姬到哪兒去呢?她去了代地,和她的兒子代王劉恒生活在一起。在戚夫人等眾多妃嬪受迫害的時候,薄姬非常意外地被放出了宮。
這還沒完,呂后“清君側”的第二步就是剪除皇子。在呂后最後瘋狂的高後七年,三任劉姓趙王被害之後,呂后召薄姬之子劉恆改任趙王,劉恆藉口為嫡母守邊,婉辭相拒,遠離了這次對劉姓諸皇子的大屠殺。我們不知道劉恆順利躲過這一劫,薄姬是不是發揮了作用。無論如何,劉恆躲過去了,薄姬也躲過去了。這是薄姬的第三個幸運。
薄姬的守拙,如同《莊子·逍遙遊》中的臭椿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合繩墨,樹枝彎彎曲曲也不合規矩;長在路邊,木匠都不願回頭多看一眼。正是臭椿樹的“一無是處”,才保全了性命。
這就說到薄姬的第四個幸運。高後八年(前180),齊王劉襄起兵,周勃、陳平、劉章內應,裡外夾擊,一舉消滅了京城諸呂。蕩平諸呂誰的功勞最大?齊王劉襄和他的弟弟劉章。但是,最後在繼承人問題上,大臣們各自打了一番“小九九”,不願意擁立劉襄和劉章。因為他們年齡雖小,卻非常能幹。大臣們斷定,如果這兄弟二人上臺,以後局面將難以控制。倒是那個駑鈍愚呆的代王劉恆,最適合做個傀儡皇帝;而且,劉恆的母親薄太后非常謙恭,她的孃家人也奉公守法,不會造成外戚專權的局面。呂后臨朝稱制、手握帝位的廢立大權,對西漢之後的歷代王朝都是一個深刻教訓。在立誰為帝的問題上,皇室子弟的孃家素質也成了一項重要標準。
於是,劉恆被擁立為皇帝,即漢文帝。漢文帝初一上位,馬上露出了真面目,這是後話。我們要說的薄姬的第四個幸運就是:她的這個兒子劉恆,別人除諸呂浴血奮戰的時候,他在代地休息;等諸呂除完了,他不費吹灰之力當了皇帝,薄姬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太后。
我們感嘆薄姬“吉星高照”。沒有任何護佑,也從來與世無爭;不存在朋友,也就無所謂敵人。她始終處於###的盲點,即使在槍林彈雨中也毫髮無傷。
但是,人的心氣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兒子當了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如今的薄太后既不是當年的織布女工,也不是不受寵的普通妃嬪;她現在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讓帝國榮光從此照進孃家,讓家人永享富貴。兒子,薄太后已經管不了了。事不宜遲,就從孫子著手。薄太后的孫子正是當時的太子,日後的漢景帝。薄太后處心積慮,要為孫子選妃,點名薄家孫女。太子妃是什麼前景啊?太子即位是皇帝,太子妃將來就是皇后。當年呂后不是專門給姓劉的皇子配姓呂的後人,劉呂配?薄太后也要“拉郎配”,搞劉薄配。可是,太子能喜歡祖母給他選的這個太子妃嗎?不能。但是沒有辦法,這是老太后欽點的,在那樣的環境之下,如果不服從,他極有可能丟掉太子之位。
。 想看書來
潛龍在淵:漢武帝繼位 懸念迭生(3)
這個太子妃在漢景帝即位以後,就是薄皇后。同樣姓薄,薄太后是命超硬,薄皇后卻實在命太薄。
景帝為太子時,薄太后以薄氏女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寵,薄太后崩,廢薄皇后。
薄皇后的一生,始終沒有生孩子。這在“母以子貴”的帝王之家是致命傷!漢景帝有十四個兒子,分別出自六個妃嬪,唯獨這個正牌皇后沒有兒子,的確匪夷所思。漢景帝的生育能力沒有問題,他有十四個兒子為證啊。莫非薄皇后有問題,不具備生育能力?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漢景帝不喜歡薄皇后,導致皇后無子。呂后也曾為她的兒子漢惠帝選了一個親外甥女,做惠帝的皇后。漢惠帝和後宮的宮女生了六個兒子,和這個張皇后卻一個孩子也沒有。這裡面恐怕還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
因此,“皇后無子”,無非兩個原因,一是不能生,一是不受寵。這就在漢景帝的宮闈之中,造成了非常複雜的局面。畢竟漢景帝即位以後,是要立太子的,“立嫡”無所依憑,皇后的位置能夠坐得穩嗎?一場宮闈角逐,就因為薄皇后無子、無寵而引發了。
“寵幸”突然變得很玄。薄太后因“無寵”而“幸”,薄皇后卻因“無寵”而“不幸”。《莊子·逍遙遊》中另有一說:農家有兩隻雁,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主人殺掉了那隻不會叫的雁招待客人。薄家兩代女人的“同途殊歸”,恰恰對應了臭椿“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