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3 / 4)

小說:趙匡胤傳奇 作者:左思右想

好吧,哀家就暫時出來主持十天半月左右吧,待新皇帝帝一來到,哀家馬上就馬上把這個位子還給他了。

兩份誥文,一經太后首肯,郭威即令昭告天下。

舉國上下一看這兩份誥文都知道:朝廷已立嗣君了。太后臨朝聽政了。舉國上下,風平浪靜,一切都平復如初,舊皇帝雖然死了,新皇帝馬上就來了。在這個過度期的十天半月裡,朝政暫由太后主持,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的一樣。原來人們所作的郭威篡位這一類的猜測,看來都是子虛烏有。這樣一來,就是劉信,慕容彥超等皇親國戚,也都各守其職,不敢妄議妄動了。

河東節度使,太原留守劉崇,始初聽得朝廷殺了楊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大為震驚。接著,又聽說郭威領著十餘萬兵馬入汴‘清君側’。接著,聽說皇帝也死了,又殺了李業,劉銖,蘇逢吉等一批皇親國戚大臣,更是忐忑不安。許州的劉信,徐州的劉贇送來的訊息都是含含糊糊,不清不楚的,他們的手下也都只有那麼一兩千號人馬,也不敢入京。當時也有將領鬧著要他“提師入京以安社稷”。但劉崇本來就膽小,也從來就沒帶兵打過什麼仗,再加上整個晉陽只不過三兩萬兵馬,即使全師入汴,也難與郭威的十餘萬大軍抗衡。因此,朝廷*以來,一直都憂心忡忡,彷徨無計。如今見了太后兩道文誥,算是連日來壓在心頭的哪塊大石落到地上了:太后臨朝聽政了!立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了!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高興的呢?於是,大叢集僚,置酒慶賀。但由於眾議紛紜,暗下里未免還是放心不下,於是派差使進京時,叮囑打探郭威口風。

那郭威是何等精明之人,“聞絃歌而知雅意”,一眼看穿來使的意圖,指著脖子上的刺青笑對來使說:“老夫出身行伍,少時刺了一隻雀兒在脖子上,所以人稱老夫郭雀兒。汝回去問問王爺,千古以來,有刺青之人做天子的麼?”

原來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刺青起原於對罪犯的懲罰,故又被認為是卑下的玩意兒,不是高貴的人應有的。如今郭威如此自貶,看來果真沒有要當皇帝的意思了,因此,更是一千個放心,一萬個放心了。

太原尹李驤原來就曾建議發兵南下,聯合皇室宗親之力以脅制郭威的。今見劉崇竟是如此輕信,竟至如此得意忘形,不禁又驚又氣,離席泣諫道:“明公萬勿輕信郭威,他挾闔門家口滅絕之仇,驅十萬虎狼之師搜掠京師,弒皇上,戮宗室,今日豈會拱手把權柄交還劉家?他目前言行,乃掩耳盜鈴,緩兵之計耳,卑職仍請明公以祝賀為名,火速引兵逾太行,屯據孟津,以脅制郭威,必待徐州殿下即位之後方始回師還鎮,方可免受其騙……”

那劉崇正計算著兒子當了皇帝,自己就是太上皇了。比起劉知遠父子坐朝之時,更要風光百倍,因此一團高興,已經喝了個*分酒意,不堤防被這李驤一哭一嚷,十分敗興,大怒道:“如今太后已頒誥令,我兒入繼大統,正是普天同慶之時,爾卻一而再,再而三慫恿我引兵入汴,豈不是要我與朝廷作對,陷我父子於水火嗎?”

李驤抗辯道:“郭威大軍屯京,太后與皇室目前正是陷於水火之中。明公若領兵南下,聯合各州宗親之力;示軍威以挾制郭威;方可解太后與公子懸卵之危。否則太后危矣!公子危矣!社稷危矣!”

劉崇聽了,更如火上加油,拍案怒道:“腐儒妄語,蠱惑人心,不殺何用!”說罷,喝令左右押了下去。

李驤高呼道:“我負濟世之才,輔高祖皇帝創立漢室江山,不想今日死於愚夫之手。”劉崇聽了,更是怒不可遏,喝令立即把李驤推出斬首。

回頭再說那馮道奉著誥命,領著王度,趙上交等一行使臣,走了數日,來至徐州。節度使劉贇把他們接至官衙,得知是太后誥令,前來迎接自己前往汴京嗣位為帝,當時合衙上下,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徐州衙內大排筵席,款待來自汴京的使臣。劉贇更派人把喜信傳送太原……

不料正在全國上下舉首翹望嗣主入京,重振漢室之時,忽有鎮州,邢州二處守將派人來報:“遼王兀欲,趁我喪亂之機,親率大軍進犯,現已攻陷封邱,饒陽等地,來勢兇猛,大有進犯鄴都之意,請即速派大軍救援。”

郭威得報,迅即入稟太后,太后大驚,急招朝臣商議;朝中大臣有幾個敢說話的?還不是王峻;王殷;範質這幾個說了算;在他們幾個的建議下;太后只好令郭威立即統領大軍北征,以解鄴都之危。又議定朝廷國事暫交王峻,竇貞固,蘇如珪。軍事交與王殷。隨即又把翰林學士範質升任樞密副使,掌管機要。這樣一來,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