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信的快樂
孟子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他個人的能力與成就上,而是奠基於他的儒家學說,亦即他從孔子那裡所得到的思想啟發。
儒家的觀點是什麼?孟子認為,一個人只要真誠,就會發現內心有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可以總稱為“善”,其內容是需要教育來界定的。於是,人在接受教育之後,始終以真誠態度面對自己的責任,並且勇於實踐,擇善固執,最後可以止於至善。
這樣的人是坦蕩蕩的,是俯仰無愧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同時也是快樂無比的。
孟子晚於孔子一百多年,他所處的戰國時代中期比孔子的時代更為混亂險惡,但是他了解孔子的思想,進而深刻闡述,廣為傳揚,使儒家學說形成完整的系統,可以應用在人生的每一方面。《孟子》一書就是最佳的例證。
孟子是“溫故而知新”的典範。他熟讀《詩經》、《書經》,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他善於使用語言,留給後代的格言與成語又多又美;他精於現場辯論,在一問一答之間,使人茅塞頓開,連萬乘之君也對他心存敬畏。但最重要的是,他所宣揚的一切都能結合自己的實踐心得,從而產生充滿自信的快樂。
現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樂嗎?現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嗎?那麼何不向孟子請教呢?真正的快樂不是源自外在成就,因為外來的東西可得可失,可多可少,並且始終在緊張的競爭狀態中。真正的快樂來自真誠,遵從內心的要求去做人處事,就是對人生的肯定與感激,人性的尊嚴與價值亦在於此。
當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我主講孟子時,我心中想的就是如何清楚地介紹這位古代哲人的偉大貢獻。他能被後世尊為“亞聖”,與孔子思想合稱“孔孟之道”,著作又被後代學者定為《四書》之一,這一切榮耀是否實至名歸?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希望本書所展現的是孟子的全方位觀點,其中又以人性論、修養論、教育觀、人生境界說最為關鍵。這些思想組合為一個結晶體,每一個側面都映現出核心理念的精彩。
學習孟子,可以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進行成就自我的修煉之旅。在這一過程中,自信的快樂將泉湧而出。孟子親身作了示範,我們不妨亦步亦趨。
一、誰有資格當老師(1)
孟子發現人們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上》)——人們都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一個人遇到了問題,旁邊的人都給他提建議,似乎每個建議都有道理,每個人說的都對,但是這個人是不是應該接受呢?你們所說的道理,自己能做得到嗎?不一定。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我們給別人出主意、提建議,似乎很有辦法;可自己碰到問題時卻總是一籌莫展。所以孟子提醒我們,如果自己沒有準備好,就不要隨便當別人的老師。他還說,現在有很多人的毛病就是放棄自己的田地,去替別人耕田。我們常常說,人的心就是福田,只有好好耕耘,將來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自己的田不耕,替別人耕田算什麼呢?對別人要求很嚴格,自己承擔的責任卻很輕;希望別人變成好人,卻忘記了自身修養的重要,這樣給別人提建議,別人會聽嗎?所以,不能光憑著願望和熱情說我喜歡當老師,喜歡給別人建議,給別人指導。當老師是需要條件的,哪些條件呢?
第一,要自我修煉。
第二,要開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無類。
下面我們分別說明一下。
第一,自我修煉。這當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孟子也特別強調這一點。他說,真正的好老師是用自己覺悟的道理讓別人覺悟,但現在很多人是用自己沒想通的道理讓別人覺悟,這怎麼可能呢?一定要自己先把學問研究好,才能去啟發、指導別人,這是常識。
那麼,怎樣自我修煉呢?《孟子·離婁下》中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這段話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們今天參考。孟子是說,第一,要廣博地學習,知識不夠的話,就無法觸類旁通,把學問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第二,要詳細地闡述,也就是要把你學得的知識、領悟的道理,完整清楚地表達出來。最後的目的是什麼呢?四個字,扼要說明,也就是用自己的話作扼要的概括。
舉個例子,有人觀察哈佛大學的教學方式,特別提到一點,他說下課以前,老師讓學生們每人用1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