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990人)。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各個碼頭和船塢都安裝了蒸汽吊裝機和穀物提升機、採用蒸汽動力等等……
1873年,貝塞麥轉爐(Bessemer)生產的鋼材在英格蘭能賣到每噸80美元,這個價格並不是因保護性關稅所形成的高價。而到了1886年,還是在英格蘭,每噸的售價不到20美元,產銷仍有利可圖。同期,貝塞麥轉爐的年產能翻了兩番,而所用的人工比從前更少了。
根據柏林統計局估計,1887年在全世界投入使用的蒸汽機的動力總和,大約相當於2億匹馬的力量,相當於約10億人的勞動力;至少是全球勞動人口的總和的三倍……
第7章 詛咒機器(2)
我們可以想象,最後得出的這些資料應該會讓韋爾斯陷入沉思,想不通為什麼到1889年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有人有工作可做。但他只是悲觀地作了這樣的結論:“照此下去,工業生產過剩……可能是未來經濟的一大頑症。”
在經濟大蕭條期間的1932年,把失業問題歸罪到機器頭上的把戲再次上演。短短几個月內,一個叫作“技術統治聯盟”的團體提出的理論席捲全美。我不打算在這裡詳述該團體羅列的怪誕數字,也不打算透過事實的真相來反駁他們。讀者們只需要知道他們所倡導的“技術統治運動”是老調重彈,鼓吹機器會永遠取代人力就夠了。而這些人竟然以為這個論調是他們首創的真知灼見。“技術統治運動”再次印證了作家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那句格言——“忘記歷史,就意味著重蹈覆轍”。
“技術統治聯盟”最終在人們的嘲笑聲中銷聲匿跡;但是在他們之前早已存在的信條卻陰魂不散,並且以“製造工作機會準則”、“限產超僱準則”等名義反映在不計其數的工會行動中。公眾之所以容忍甚至贊同這些準則和實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弄清楚最基本的問題。
1941年3月,科溫?愛德華(Corwin Edwards)代表美國司法部在美國臨時經濟委員會(TNEC)作證時,圍繞這類實務列舉了大量例項。例如,紐約市的電氣工會被指控拒絕安裝紐約州以外的企業生產的電氣裝置,除非那些裝置在安裝現場拆解後重新組裝才行。在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管工工會要求,在施工現場,預製管道一端的螺紋必須鋸掉,重新切削螺紋,才準安裝。各地油漆工會的分會則紛紛限制使用油漆噴槍,只准用效率低下的油漆刷,主要是為了“製造工作機會”。美國卡車司機工會的一個分會,要求進入紐約市區的每一輛卡車,除了原來開車的司機,還必須多僱用一名當地的司機。許多城市的電氣工會要求,建築工地如果要使用臨時照明或臨時用電,必須僱用一名全職的維修電工,但不準安排這個電工參與電氣施工工作。愛德華先生說,根據這個規定,建築工地“往往僱用一名終日無所事事的人,整天翻報紙、玩紙牌,全部的工作只是在上下班時撥一下電源開關”。
在其他許多領域,也都存在這種憑空“製造工作機會”的做法。在鐵路行業,工會堅持在那些不需要司爐的火車機車上僱用司爐。劇場工會堅持僱用佈景裝拆工人,哪怕戲劇中不必用到佈景也不能例外。音樂家聯合會要求在可以放唱片的場合僱用所謂的替身音樂人,或甚至整團的替身管絃樂隊。
到了1961年,沒有絲毫跡象顯示這種謬論已經銷聲匿跡。不但工會領袖,連政府官員也鄭重地宣稱,“自動化”是失業的主要原因。他們談到自動化,好像那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其實那只是持續的科技進步和省力裝置不斷改進後的新名稱而已。
2
即便在今天,反對省力機械的論調仍出現在權威的經濟論著中。在1970年就出了一本這樣的書,其作者受到了高度評價,並榮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書中反對經濟欠發達國家採用省力機械,理由是機器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按此邏輯得到的的結論就是:要想創造儘可能多的就業機會,就必須讓所有勞工儘可能地從事缺乏效率和收益的工作。這就意味著,19世紀初搗毀織襪機、蒸汽動力織布機和剪下機的英國勒德分子(Luddite)所幹的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我們可以用一大堆數字來說明,過去那些恐懼科技進步的人錯得有多離譜,但這樣做無濟於事,除非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他們為什麼錯。如果我們不能以演繹的方式,對事實有一個起碼的認識,那些統計數字和歷史數字對經濟學就沒有任何意義。也就是我們必須瞭解為什麼在採用機器和其他的省力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