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1 / 4)

小說:一課經濟學 作者:青澀春天

換來的休閒時間並非出於自願,而是透過犧牲自己來為他人創造就業機會。

那些要求縮短每週工時以“分散工作機會”的工會領袖通常都能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他們提出的建議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分到一塊蛋糕。他們告訴我們,一方面縮減每週工時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另一方面提高小時工資率可以補償縮短工時造成的工資下降。舉例來說,如果受僱的員工以前每週工作40小時,平均可領226美元,為了使他們每週只工作30小時仍能領到226美元,小時工資率必須提高,小時工資增為美元。

這種措施實行起來又會怎樣呢?最明顯的結果是生產成本會因此上升。假設員工以前每週工作40小時,所得的工資低於“生產成本…價格…利潤關係”允許的工資水準,那麼不必縮短每週工時,小時工資率也有可能提高。換句話說,他們每週工作與從前相同的時數,週薪就可能提高三分之一。而無需像工會領袖的新辦法所說,讓你每週少工作10小時,週薪不變。但如果在每週工作40小時的辦法下,員工所領工資已經達到了“生產成本…價格…利潤關係”可容忍的上限(失業率可能表明,工資已經是成本偏高的原因),那麼小時工資率提高所造成生產成本上升的幅度,將超出目前的“生產成本…價格…利潤關係”能夠忍受的程度。

如此高的工資率,將導致比以前更高的失業率。那些效率最差的公司會被淘汰出局,那些效率最差的員工會被炒魷魚。生產規模萎縮。生產成本上升、供應減少,這些將迫使產品的價格上漲,勞工以同樣的工資能買的東西因而更少了;另一方面,失業率回升會削弱消費需求,導致產品價格下跌。價格是漲是跌,取決於當時的貨幣政策。若是通貨膨脹政策,產品價格上漲有可能使得勞工的工資率上升。但實際上,通貨膨脹只不過是掩蓋了實際工資率的下降,若以勞工能夠買到的產品來衡量,勞動報酬和以前相比不會有起色。其結果跟我們已經討論過的第一種狀況一樣。

可見,分散工作機會的企圖,還是錯在經濟謬論產生的根源上。支援這種企圖的人,只考慮到他們能夠向特定個人或群體提供就業機會,而忽略了這些措施對所有人造成的整體影響。

正如我們在本章開頭所指出的那樣,分散工作機會的企圖源於一個錯誤的假設:世界上可做的工作是有限的。恐怕再也找不出比這更荒謬的論調了。只要還有人的需要或願望還沒有獲得滿足,能做的事就沒有止境。在現代的交換經濟中,當價格、成本和工資彼此之間呈現最佳的關係時,市場所創造的工作機會最多。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專門討論這種關係。

第9章 遣散軍隊和裁減公務員

每逢戰爭結束,軍人復員的時候,人們總是擔憂沒有足夠多的工作崗位來安置這些復員軍人,擔心這些人會失業。確實,數百萬軍人突然被遣散,私營工商業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新吸納他們——但是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吸納的速度其實很快,而不是很慢。這個事實令人驚訝但毋庸置疑。人們對失業問題憂心忡忡,是因為他們只考慮到了這個程序的一個側面。

人們看到退伍軍人湧入勞動市場時,不禁要問,哪來那麼多“購買力”僱用這些人?如果我們假設政府在戰時可以在維持公共預算收支平衡的情況下來供養軍隊,答案則很簡單。政府在戰後不用再維持龐大的軍隊,會減少軍費開支。納稅人以前被徵去供應軍隊的錢,現在可以留著自己用,也就會有更多的錢去購買更多的東西。換句話說,民間需求將增加。這就能為復員軍人提供就業機會。

如果政府在戰時採用赤字財政,也就是靠政府公債和其他的赤字財政形式來供養軍隊,情況會有所不同。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再討論赤字財政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其他問題。這裡只需要知道赤字財政和我們討論的要點無關即可。要是我們認為維持這個水平的財政赤字好,那麼只需要減稅,減稅幅度和以前花在養活戰時軍隊的錢一樣多,我們就能辦到這一點。

但是,軍人復員轉業之後的經濟,與遣散之前的經濟不會相同。以前靠平民養活的軍人,而今是自食其力的平民。戰爭結束了,國防建設也用不了那麼多軍人,繼續把他們留在軍中就是徒勞無益的事情,因為納稅人出錢供養他們是得不到相應回報的。現在,納稅人能把這一部分的錢支付給復員轉業人員,換取等值的產品或服務。國民生產總值,以及每個人的財富,都會增加更多。

2

同樣的推理也適用於政府裁減冗員的情況。由於人浮於事,這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