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小說:一課經濟學 作者:青澀春天

反過來,那些認為機器總體而言不會讓人失業的論調也有可能說過頭。例如,有時人們主張,機器能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在某些情況下,這種說法可能符合事實。在某些產業中,機器絕對能創造遠多於從前的工作機會。18世紀的紡織業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代的新興產業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1910年,在美國有14萬人受僱於新興的汽車製造業。到1920年,由於產品改進和成本降低,有25萬人受僱於這個行業。到1930年,隨著產品繼續改良,成本繼續降低,整個業界的從業人員達到了38萬人。1973年,這個數字上升到萬。同樣在1973年,有萬人受僱飛機及其機零部件製造業,萬人從事電子元件製造。由於發明的改進和成本的降低,在一個接一個的新興產業中,的確都出現了上述情況。

說機器使得就業人數出現了激增,在絕對數字的意義上也是對的。當今的全球人口是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形成規模前的4倍,因此也可以說,是機器使人口得以增加。如果沒有近現代機器,這個世界根本無法養活那麼多人。即,我們之中四分之三的人能有工作可做,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都要拜機器所賜。

然而,這是一個誤解。認為機器的功用主要在於創造工作機會是不對的。機器帶來的實際功效是促進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增加經濟福利。從沒有什麼絕招讓人人都有工作可做,即使(或尤其是)在最原始的經濟中也是如此。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非常充分的就業,起早摸黑、全年無休、累死累活的就業狀態——是工業發展最落後的國家的特色。對於已經達到這種充分就業的地方,新機器、新發明和新發現並沒有辦法增加就業,必須要等到人口有所增長才有辦法。新機器的確有可能使失業增加(但這裡談的是自願性失業,不是非自願性失業),畢竟,人們如今可以不必工作那麼長的時間,孩童和老人也不用再工作。

我們需要重申,機器所帶來的是促進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這個結果可以透過兩條途徑來實現:機器使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變得更加便宜(在前面大衣例子中已有說明),或者提高工人的生產力,從而使工人的工資能夠提高。換句話說,機器能夠提高貨幣工資,或者能夠降低物價,讓同樣的薪水能買到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有時候兩種情況會同時發生。至於到底發生哪種情況,主要根據當時國家的貨幣政策而定。但在任何情況下,機器、發明和發現都會提高實際工資水平。

4

在我們結束這個話題之前,有必要再提醒一下讀者。古典經濟學家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能觀察到次要的結果,即他們關注特定經濟政策或經濟動向對整個社會的長期影響。但是它的不足之處,在於他們過分注重長期和全域性,有時反倒無視短期和區域性的效應。他們往往忽略經濟發展對特殊群體的即期影響,甚至根本不放在心上。例如在工業革命初期,絕大多數英格蘭手工織襪工人所遭遇的不幸,正是由於新的織襪機的發明和應用。

不過,這些事實及其現代版本,又使得某些學者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也就是隻關注特定群體所遭受的即期影響。由於某種新機器投入使用,張三失去了工作,那些學者於是呼籲:“跟蹤張三,不要疏忽”。他們接下來所做的,是隻看張三,而忘了李四剛得到製造新機器的新工作、王五剛得到操作新機器的工作,以及消費者現在只需要用過去一半的價錢就能買到大衣。正因為他們只想到張三,他們為此所鼓吹的便成了倒行逆施的荒謬政策。

的確,我們也至少應該給予張三一些關注。他因新機器而失去了工作。他可以去找另一份工作,甚至比過去的工作還好。但實際的情形也可能是,他這輩子花了大半生所學習和掌握的某項特殊技能,變成了市場不再需要的技能。他對自身與舊技能的投資都白費了,正如他的老僱主在舊機器或舊工藝流程上面的投資,突然之間也變得落伍過時,血本無歸一樣。張三本來是技術工人,拿的是技術工人的工資。因為他的技能不再有人需要,他又淪為非技術工人,只能領到普通工人的工資。我們並不願意,也絕對不應該忘掉張三。我們會了解到,幾乎所有的工業和經濟進步都會帶來個人悲劇,張三隻是眾多不幸者之一。

我們到底應該對張三怎麼辦——不管他、讓他自己去適應變化;發放遣散補償金或失業補助給他,任由他依靠領取救濟金度日;或者由政府出錢培訓,幫助他再就業——這些話題已經超出了本章要討論的範圍。本課的主旨是,我們應該設法觀察經濟政策或經濟動向的所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