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小說:一課經濟學 作者:青澀春天

有人認為,價格的漲幅會遠小於工資的漲幅。這種看法源於兩種謬誤。第一種是隻看特定公司或特定行業的直接人工成本,並認為它們代表了所有的人工成本。這犯是用部分取代整體的低階錯誤。每個“行業”不僅是不同產品線之間“橫向”生產過程的一個部分,而且是同一產品線上“縱向”生產過程的一個部分。以汽車裝配為例,汽車工廠生產汽車的直接人工成本,可能不到總成本的1/3;有些人根據這個數字輕率地下結論說,工資增加30%,汽車價格只會上漲10%或更少。但是他們忽略了原材料和外購零部件、運費、新工廠或新裝置、經銷商加成等方面的間接工資成本。

政府的估計數字顯示,從1929年到1943年這15年間,美國的薪資收入平均佔國民收入的69%。從1956年到1960年這5間,這個比重同樣是69%。從1972年到1976年的5年裡,工資收入平均佔國民收入的66%,再加上一些額外的補貼等,員工的總收入平均佔國民收入的76%。這些工資薪金當然必須從國民生產(national product)去支付。現在我們要據此合理地估計“勞工”的收入,雖然需要在這些數字上進行增減,我們還是可以大概假設:人工成本應該不低於總生產成本的2/3,甚至超過3/4(取決於我們如何去定義勞工)。我們取其中較低的估計值,並且假設利潤率不變,那麼工資成本全面升高30%,價格顯然會上漲20%左右。

但是這種變化,會使得投資人、職業經理人和個體工商戶所得的獲利只相當於從前購買力的84%(舉例來說)。這種狀況的長期影響,是導致投資和創業達不到應有的水準,準備創業的人會放棄創業:與其自己當小老闆,不如去當高階打工仔;這種影響會延續到工資與物價的關係恢復到以前的正常水平。以上我們只不過在用另一種表達方式,說明在假設的狀況下,工資上升30%,最後也會使價格上漲30%。

這並不等於說工薪族得不到相對利益。在過渡期間,他們會相對獲利,其他人則會承受相對損失。但是這種相對獲利不可能使工薪族總體上絕對獲利。因為我們討論的這種成本相對於價格的關係發生變化後,會引起失業,會引起生產出現失衡、停產或減產。因此,在經濟調整到新均衡狀態的過渡期間,勞工雖然可能從更小的蛋糕分得更大的一塊,但是和以前從更大的蛋糕分得更小的一塊相比,現在的一塊是不是比以前那一塊大就值得懷疑了。

4

這就將我們帶入經濟均衡(equilibrium)的一般意義和影響的問題上。均衡工資和價格是指使供給和需求均衡時的工資和價格。如果透過政府或私人強行將價格提升到高於它們的均衡水平,需求將下降,從而導致生產萎縮。如果強行將價格壓到低於它們的均衡水平,隨之而來的利潤的下降將意味著供應下降或生產縮減。所以任何迫使價格高於或低於均衡水平(自由市場經常使之趨於這個水平)的企圖,都將導致就業量和生產量縮減到低於它們應有的水準。

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勞工必須“有足夠的錢買回產品”這個教條。顯然,國民生產既不是由製造業勞工單獨創造,也不是隻由他們來購買的。每個人都有能力購買產品,包括白領職員、獨立執業人士、農民、大小僱主、投資人、雜貨店主、肉販、小藥房老闆、加油站業主,以及每一個對產品的生產有貢獻的人。

價格、工資和利潤,能決定產品分配。最好的價格並非最高價格,而是能促進達到最大產量和最大銷售量的價格。最好的工資率也不是最高的工資率,而是能達到充分生產、充分就業和持久穩定的最大總工資的工資率。不論從業界還是從勞工的角度來看,最好的利潤不是指最低的利潤,而是能夠鼓勵更多人投資、創業,更多人成為僱主,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利潤。

如果我們想使經濟運轉只為某個群體或某個階層利益服務,最後一定會傷害或摧毀所有的人的利益,包括經濟政策想要照顧其利益的那些人。經濟運轉必須為必須為每一個人的經濟利益服務。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22章 利潤的功能

很多人一提到利潤這個詞就會表示憤慨,這表明那些人對利潤在經濟中所起的重要功能瞭解得還很不夠。為了對利潤有更多瞭解,我們在這裡換一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一下第15章所介紹的價格體系。

實際上,利潤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量並不大。一些統計數字足以說明這一點。從1929年到1943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