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取決於每個人持有的量,而且也取決於貨幣的質。例如,戰爭的勝敗將決定參戰國貨幣匯率的漲跌,這與貨幣數量關係不大。貨幣的當前價值往往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貨幣數量的預期。還有,每個人對貨幣價值的認定,不可避免地會參考其他人對貨幣價值的認定,就像對待投機性交易所裡面的期貨商品一樣,彼此的判斷會相互影響。
所有這些,可以解釋為什麼惡性通貨膨脹一旦發生,單位貨幣價值下跌的速度將遠遠超過比貨幣數量正在增加或者能夠增加的速度。到這個地步,那就是滅頂之災,整個通貨膨脹的計劃就此宣告破產。
4
然而,人們對通貨膨脹的熱情從未消失過。似乎沒有哪個國家能以別國的失敗為前車之鑑,也沒有哪代人能從前人的苦難中吸取教訓。每一個國家,每一代人,都沉迷於相同的幻景。每次都伸手去摘死海的蘋果,一到嘴裡便化為一團灰燼。通貨膨脹的特質讓人們幻化出千百種錯覺。
當今社會主張實施通貨膨脹最頑固的論調,是認為它能“使產業之輪運轉起來”,能把我們從產業停滯和資產閒置的白白損失中拯救出來,進而帶來“充分就業”。這套說法的原型仍就是混淆金錢與財富。它假設通貨膨脹能帶來新的“購買力”,而且新購買力產生的影響會向外擴散,好比一顆石頭丟到池塘裡,掀起陣陣漣漪那樣。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對特定產品的實質購買力是由其他許多產品組成的,它不可能只靠印刷更多我們稱之為美元的紙張,就能神奇地提高。交易經濟的基本運作方式,是某甲拿自己生產的東西,去交換某乙生產的東西。*
通貨膨脹的真正作用是改變價格和成本之間的關係。它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提高相對於工資率的商品價格,藉此來恢復價格和生產成本之間可以持續經營的關係,進而能借恢復經營利潤來盤活閒置資源,鼓勵恢復生產。
整個事情已經擺明:把難以為繼的工資率降低,是更直接和更誠實的做法。但是久經世故的通貨膨脹支持者聲稱這種做法在政治上行不通。那些透過直接調降工資率來降低失業率的提案,甚至被他們指控為 “反勞工”。但是他們本身提出的計劃就是在欺瞞勞工,就是透過價格上漲來降低勞工的實質工資率(即以實質購買力表示的工資率)。
他們小看了經過千錘百煉的勞工;大工會都聘有專業的勞動力經濟學家,所以勞工不容易被矇騙。鑑於此,通貨膨脹政策似乎既無法達到其經濟目標,也無法實現其政治目的。但是,工資率卻會因為工會的強勢而得不到矯正。大工會不會自己降低工資率,他們反而會堅持依照生活費用的增幅調升工資。如果各大工會都這樣做,那麼價格和重要工資率之間不合理的關係就會繼續存在。事實上,工資率的結構甚至可能變得更不公平——眾多沒有參加工會的工人,他們的工資率在通貨膨脹之前本來就不高(甚至可能因為遭受工會排擠,而被壓得過低),而在物價上漲的過渡期間,他們的處境將進一步惡化。
第23章 通貨膨脹的幻景(4)
5
總之,這些老練的通貨膨脹支持者一點都不坦白。他們並沒有開誠佈公地闡明問題,到頭來甚至把自己也愚弄了。他們也開始大談鈔票,好像它本身就是一種財富,這就跟那些妄想靠印鈔創造財富的無知者沒有兩樣了。他們甚至努力去論證一種“乘數”(multiplier),來證明政府每印製和開銷一塊錢,整個國家的財富就會很神奇地增加好幾塊錢。
事實上,他們使公眾的注意力從經濟蕭條的真正原因上移開了。大多數時候,蕭條的真正原因是工資…成本…價格結構失調:工資與價格失調、原材料價格與產成品價格失調、價格之間彼此失調、工資之間彼此失調。在達到一定程度後,這些失調消除了生產的動機,甚至使得生產無法繼續;並透過交易經濟的有機關聯,使這種不景氣向外擴散。一直要到這些失調被矯正,充分生產和充分就業才會恢復。
通貨膨脹有時的確可以起到矯正這些失調的作用,但這是一種輕率而危險的手段。這種矯正手段靠的是錯覺,而不是開誠佈公。它給每一經濟過程罩上了一層迷惑人的面紗,欺騙了幾乎所有人,包括那些受其害的人。我們都習慣於用金錢來衡量自己的收入和財富。這種心理慣性十分強烈,就連專業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也不容易擺脫。堅持用實體產品和實質福利來看待各種關係很不容易。當我們聽到,國民收入(以貨幣計量)比通貨膨脹之前增加一倍,誰不會覺得更富有更驕傲呢?原先週薪75美元的小職員,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