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主要體現在戰略規劃的執行上。因此,執行性是企業戰略能否落地生根的關鍵。執行性是一個系統化的問題,不僅涉及企業的內部因素,更涉及宏觀的經濟形勢、市場環境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企業的戰艦就將擱淺灘頭。
為了加強對上述戰略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經典案例:
2000年前後,一種固定電話延伸的無線通訊技術——小靈通,以驚人的速度飛入尋常百姓家,藉助小靈通的成功,UT斯達康於2000年3月,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2004年3月,入選了《 財富 》100強企業。此間,UT斯達康繪出了一道完美的成長曲線,連續17個季度打破華爾街贏利增長預期,2002年市值高達260億美元,超過了思科。CEO吳鷹更是風光無限,被評為中國十大新銳人物、十大最聚人氣的企業家,吳鷹就是UT斯達康的“神”。但是,用戰略的眼光去審視吳鷹和UT斯達康,我們就會發現,它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一個意外。因為小靈通本質上是一種落後的通訊技術,對於其在中國的商業前景,像華為這種以“崇尚技術先進性”著稱的通訊大鱷,始終對其嗤之以鼻。但1999年,在中國移動從中國電信拆分出去之後,中國電信在“新建固定電話平均成本高、收益低”的情況下,急切需要一種新的產品,以便與享有移動運營牌照的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競爭。在電信業格局變化中,吳鷹和UT斯達康準確地捕捉到了中國電信的需求,吳鷹把一項由日本人發明的PHS(流動市話)無線技術引入到了中國。這種技術可利用已有的固定電話網,中國電信無須投入新的建網成本,就可以同時提供固定電話與行動通訊兩種服務。PHS最大的弱點是訊號差,在日本是一個被淘汰的邊緣性技術。可在中國,它卻成了中國電信曲線進入移動電信市場的“小李飛刀”。UT斯達康作為小靈通最大的供應商,2003年曾一度在終端銷售市場上佔據了70%以上的份額。小靈通的成功,為UT斯達康帶來了利潤和榮譽。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和失敗。為什麼這麼說呢?UT斯達康是在兩大壟斷企業大戰中偶然得到的一個商業機會,這個機會可以獲得一時的利益,但很難持續。我們可以從戰略的角度去分析:
(1)技術問題:小靈通的技術本身沒有先進性。UT斯達康雖然擁有智慧財產權,但是,它並沒有基於全球化的研發優勢,技術的先進性上它遠遠落後於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國際巨頭,甚至與華為、中興等國內廠商相比也有較大差距。這一軟肋註定了UT斯達康難以持續輝煌的宿命。
(2)業務佈局問題:UT斯達康雖然在小靈通上捕捉到了市場機會,獲取了階段性的成功,但這種“市場單一、產品單一和客戶單一”的經營格局,本身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尤其是作為一家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70%的收入來源於中國,並且僅憑傍著中國電信這個大款,以一種壟斷方式獲取收益,這就猶如站在冰山上。作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沒有全球化的戰略佈局和網路體系,其基礎本身就很薄弱。
(3)戰略執行問題:UT斯達康為了擺脫業務單一的格局,試圖要進入無線、寬頻和IP等通訊領域。這一策略直接導致了人員規模的擴大。2004年,UT斯達康全球員工增加至8 200人,是2000年的5倍多。後小靈通時代,UT斯達康在其戰略定位和戰略選擇上,缺乏對外部環境的充分認知,同時,對自身資源和能力過於樂觀,並沒認識到已有的條件不足以支援它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從2005年開始,隨著小靈通在國內市場的迅速萎縮,UT斯達康投入巨資試圖向3G和IPTV轉型。後來的事實證明,UT斯達康的經驗主義並不成功。在3G上,UT斯達康既不具有先發優勢,也沒有多少厚積之基。而在IPTV領域,問題同樣存在。到目前為止,IPTV相關的商業模式還處於培育階段,技術標準尚不成熟。更為重要的是,IPTV的推廣還存在著許多政策上的制約,特別是與廣電的合作涉及相當複雜而敏感的政策問題。UT斯達康把未來的寶押在IPTV、3G和手機上,無疑是對自身能力和外部環境缺乏清醒認識的錯誤決定。因此,UT斯達康制定的只是一個根本無法執行的“理想藍圖”。
事實上,投資者和業界對UT斯達康的推崇始終有所保留。2004年第2季度UT斯達康利潤為4 320萬美元,每股贏利32美分,比市場預期的33美分僅僅低了1美分。然而,業績公佈當日,這1美分的差距,讓UT斯達康的股價重挫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