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前言

南宋大儒朱熹曾如此高度讚譽《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只要按照《中庸》的精義治國、修身,必定能達到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見,在古人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中,《中庸》有著多麼巨大的作用。

可是,這部治國經典,對於早已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還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現在的人們一談起《中庸》,總覺得它要麼高深莫測,要麼不合時宜。

其實,《中庸》所談的道理,既是樸素的,也是永恆的,就是人們日常吃穿住行用之中最基本的規矩和道理。

翻開這部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一句句的妙語連珠映入眼簾。它實際就是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學生活點點滴滴的記錄。

因此,《中庸》並非什麼有著“嚴格邏輯體系”的論著。它就像一位年老的賢人,斷斷續續地向學生嘮叨那麼一些人生的道理,教他們如何獲得快樂、幸福的生活。

所以,今天我們再去重溫這部經典,便要像聽長者嘮家常一樣,去體會其中樸素、溫暖而不乏睿智的生活態度。

那麼,蘊涵在《中庸》裡的這種生活態度究竟是什麼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中”。所謂中庸之道,持中而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什麼才是“中”?又如何才能做到“持中而立”呢?

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也就能明白《中庸》這部經典,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了。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們的喜悅、憤怒、哀愁和快樂情感還沒有表現出來,就是“中”;而表現出來但都合乎時宜和禮節,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遵從的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也就各在其位了,萬物也就生長發育了。

由此可見,《中庸》所謂的“中”,就是教人如何處理好內心的各種情感,讓內心保持一種平靜和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寧靜、幸福的生活。

這種內心的平靜和平衡最好的體現,便是孔子對《詩經·關雎》的評價。

在《論語·八佾》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意思是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淫穢,哀愁而不傷懷。這可以說是對“中”的境界絕佳的闡釋。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難免喜怒哀樂的。然而,倘若想要活得平靜、幸福,最重要的便是人的情感控制能力。不然,一旦樂而忘我、悲而忘形,就不僅容易傷身,更容易損情。

因而,要做到《中庸》所謂的“中”,簡單地說,就是“喜怒不行於色”,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詳。

由此,我們便可以見到《中庸》的“中”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是意義非凡的了。

現代社會的我們,生活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氛圍裡,急功近利使得期望滿足後狂喜、自滿、虛驕,目的落空後沮喪、恐懼、空虛,都在損害著我們的身心。在這種心態下,成功者難以守成,位低者欲速不達。此時,我們缺乏的正是《中庸》持中而立的智慧。

現代社會的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愈發遙遠,猜疑、不信任、沒安全感,讓人際關係更加難以處理。面對不公平待遇,面對親近的人,我們需要的也是《中庸》的持中而立,把握過與不及的度,讓自己內心平和、安寧。

曾有一則寓言說,有一群渾身長滿銳刺的豪豬,在天寒地凍時想要擠在一起取暖。可是,它們那一身尖利的刺,讓這個美好願景無法實現。它們要不就是湊得太近,彼此相互傷害;要不就是離得太遠,感覺異常冰冷。

最終,它們在很多次的磨合下,才找到了一個不遠不近的距離,溫暖了自己,也暖和了他人。

其實,這個不遠不近的距離,就是《中庸》的“中”。

記得孔子的高徒子游曾經說過:“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倘若有事沒事總愛跟領導套近乎,那麼他就離羞辱不遠了;倘若有事沒事總跟朋友親密無間,那麼他就離與朋友疏遠不遠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結局,就是這個人太不懂得《中庸》“中”的智慧。

實際上,《中庸》持中而立,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