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有名的乞丐,就是被尊稱為“千古義丐”的武訓。
這位“千古義丐”,雖然沒有洪七公那樣的絕頂神功,也沒有蘇乞兒那樣的聰明才智,卻得到了御賜的黃馬褂,《清史稿》上有名,梁啟超也曾為他撰文頌揚,地方官員還為他立碑、建祠。
在他去世三十八年之後,幾乎全中國的軍政要員和社會名流,都參加了紀念他的活動。
為什麼一個乞丐,能獲得如此崇高的名譽呢?讓我們從武訓的生平講起。
武訓的家鄉在山東聊城。在他三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
從此以後,武訓家就十分破敗。
為了奉養多病的母親,武訓很小就得到大街上去乞討。每次討來食物,他都會先讓母親食用,自己卻常常要忍飢挨餓。
因為這個原因,年幼的武訓在家鄉就有了“孝乞”的美名。
武訓的家鄉人十分同情這個“孝乞”,時不時幫助他。
就這樣,武訓和母親才渡過了很多的難關。
母親去世後,武訓變成了孤兒。他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只好四處行乞和打工,過著朝不保夕的悲慘生活。
由於沒文化、不識字,青年時期的武訓經常會在打工的時候,被地痞流氓欺騙,甚至還遭到過毒打。
然而,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生活狀況之下,善良的武訓產生了一個念頭:他要興辦義學,幫助窮人獲取知識,改變苦難的命運。
對於一個乞丐來說,別說是在那樣的一個亂世,就算是在今天,這樣的念頭也可以說是痴心妄想。
可是,就是這個念頭,經過武訓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竟然實現了。
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一個乞丐,是怎樣做到的呢?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武訓為了實現目標所做的努力,我們只能說是含辛茹苦。
為了籌集到興辦義學的資金,武訓肩背褡袋、手持銅勺,就這樣開始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乞討之路。
在那段時間裡,白天他不顧自己的尊嚴和麵子,在大街上、鬧市中學狗叫、吃蛇蠍、吞瓦塊,博取觀眾的喝彩和賞錢。
到了晚上,辛苦了一天的他,不顧疲勞,堅持在破舊的乞丐窩裡,織麻紡線,做點手工活,然後賣掉,獲得微薄的收入。
除了做這些事情之外,武訓還利用空閒時間,到處撿廢棄物品變賣,替人送信……總之,什麼能夠攢到錢,他就做什麼。
就這樣,武訓竭盡了自己的所能,辛苦地賺著每一分錢,為了實現自己興辦義學的夢想竭精殫慮。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將近十年的艱辛努力之後,武訓終於攢到了六千文錢。
這筆錢,剛剛夠辦一間初級學堂。
然而,為了安全起見,武訓沒有立即實施自己的計劃,而是將錢寄存在了一位士紳家裡,自己則繼續過著漂泊的乞討生活。
這個時候的武訓,心裡想的是怎樣讓這筆錢,能變得更多。因為這樣才能辦起來更大的學堂,才能請得起更好的老師。
後來,在那位士紳的幫助下,武訓借鑑了傳統善堂的經營模式,將那筆錢用來放貸和購地,收取利息和田租。
果然,這筆錢開始越來越多,實現了資本的增長。
二十年後,武訓已經有了230畝的田地,現金3800多吊。
有了錢的武訓,終於可以實施他心中的計劃了:辦起了一所名為“崇賢義塾”的學堂。
學堂辦成之後,為了請到好的老師,武訓跪請當地的進士和舉人任教。
他的誠信和善良,感動了這些文化人,他們最終都答應了武訓的請求。
就這樣,武訓的“崇賢義塾”,第一年就成功招生50多名。武訓也實現了心中的夙願。
武訓的學堂終於辦起來了,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廣。
藉著名氣,武訓獲得了很多幫助,一些官府和社會力量也大力支援。
於是,在兩年時間內,武訓又成功開設了兩所學堂,招生數百人。
為了把學堂辦好,武訓可以說是傾盡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據說,即便是生活條件改善了之後,武訓依然堅持每天“以兩錢粗饅終其身”,也就是啃饅頭度日。
不僅如此,武訓還終身未婚。每當有人勸他成家,他就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為了節省下來每一分錢,武訓甚至斷絕了一些親戚往來。
據說,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