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臨,天安門廣場上,十六萬的青年伴隨著悠揚的樂曲輕歌曼舞。
近八時,六十門炮齊鳴,上萬發禮花彈騰空而起,蓮珠花噴湧如注,火字、花盆、盒子花大放異彩。
頓時,整個廣場變得亮如白晝,空中萬花鬥妍,如繁星滿天,如龍飛鳳舞,如百鳥齊鳴,如春色滿園。
各色訊號彈劃破長空,幾十條彩色鐳射束互相交叉,直插雲天,更顯出蒼穹地深邃高遠,為節日狂歡增添了現代化的氣氛。廣場四周的高大建築物,被串串***映照得宛如一座座水晶宮殿。成排成行的松柏樹,鑲嵌星星點點的彩燈,如同燦爛的天河降臨人間!
華表之前,金水橋下,三萬多工人、上千名解放軍指戰員,同三千名日本青年訪花團成員載歌載舞,十七頭獅子和兩條巨龍,在快慢有致的鑼鼓聲中滾跳躍。北京市政工人跳的華爾茲舞,給人帶來美的藝術享受。
西觀禮臺前,北師大、北大、戲曲學院等幾十所高等院校的師生,在這裡歡騰跳躍。《歌唱祖國》的嘹亮歌聲,在空中迴盪。民族學院的學生,身著各式民族服裝,盡情地跳呀、唱呀、笑呀,好不暢快!
漫步廣場各處,所見無不春意盎然、歡聲雷動。歌舞、京劇、曲藝、雜技、耍龍、跑魚、走旱船等藝術形式,應有盡有,活潑多樣。
廣場東部的中心地帶,一萬六千名農民在狂歡。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吳永成帶領著的魚灣威風鑼鼓隊。
威風鑼鼓相傳是在公元619年,唐太宗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進退有序,取得了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這種鑼鼓的特色就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
你看他們,一個個一律古代士卒裝束,擺開一個接一個的戰陣,前後進退,左右開合;一忽而風捲殘雲,一忽而雨打枯葉;分開的象八卦,雲集陰陽雙合。那場面實在驚人,也著實感人。隊員在表演時,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衝擊”、“穿插對打”、“開合鬥打”;鑼手有“反扣前衝”、“回扣後弓”;鈸手有“大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在這裡也變成刀槍劍,演奏員已成為將尉卒,威武雄壯,一股殺氣,“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花”,加之腕上的綵帶裝飾,整個場面又顯得五彩繽紛,給予人以悅目舒暢之感,“武”又成了“舞”。
吳永成也和他們一樣,身穿古代將帥服,手拿一紅一黃兩面指揮旗,一米八幾的個頭,配以威風凜凜的盔甲,旗起處,鑼鼓驚天動地;旗落時,偃旗息鼓、只聽見鈸手輕輕的動作。
吳永成此時儼然一個古代百戰百勝大將軍。,在他的指揮下,將士們在戰場上,隨著激進的鼓聲,刀光劍影,兵刃相交,於金戈鐵馬中,克服了一個個的困難,戰勝了無數的敵人,打出了八面威風。
吳永麗、郭勇、高保平等看得熱血沸騰。而馮霞在一旁卻看得臉紅心跳的,不知道現在她的心裡,又想起了什麼。
天安門前的國慶之夜,是最美的夜,是歡樂的海。這歡樂,源於人們心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醫治創傷,百婁復興,國家走上健康發展的光明大道。這些變化,給億萬人民增添了無限的希望,人們怎麼不興高采烈呢!
夜深了,鑼鼓還在不知疲倦地敲打著;廣場上數萬的群眾,仍然興致勃發地沉浸在歡樂的浪濤中。街上到處是觀燈賞花、談笑風生的遊客。
許多房舍庭院裡,燈明瓦亮,人們似乎不願告別這美好的一夜。
國慶之夜的北京城,是光明的城,這光明,既表明著驅散了迷霧、日新月異的現在,也象徵著光輝燦爛的未來。
而震天的威風鑼鼓,也在展示著中華民族頂天立地、威武雄壯、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民族性格。。。。。。
第三卷 崛起 第三十二章 又是一個“娃娃親”
安門廣場的國慶聯歡晚會,在午夜十二時準時結束。
參加聯歡的各單位,有組織地在現場指揮的安排下,陸續離開了廣場。
“吳永成,哥們兒在這裡看了你半天了,嗨,張牙舞爪的,還真有幾把刷子啊!”
吳永成卸了那身捂得出了一身汗的裝束,和吳永麗、郭勇、馮霞他們幾個正準備離開廣場,杜三兒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
“三兒,你怎麼也在這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