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應該向海軍學習,學習海軍不斷加大交戰距離的作法,如果我們能夠把交戰距離加大到5至6公里,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幾公里外,甚至十幾公里外,用雨點般的炮彈把敵軍打垮,到時候步兵只需要掃蕩戰場就行了!”
“間接射擊”正是大炮兵戰術的基礎,如雨點般的足以摧毀大多數敵軍的意志,尤其是在這個戰壕體系並不成熟的時代。就在唐浩然信誓旦旦的表明著這一戰術的未來時,豪內森卻謹慎的反問道。
“元帥先生,請問,我們又怎麼看到五、六公里外的目標呢?怎麼校正我們的射擊是否準確呢?”
豪內森的反問讓唐浩然一愣,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忽視了什麼!
首先需要發現目標,隨後才能瞄準,而瞄準之後還需要進行火力校正。在大海上海軍可以藉助高達數十米的桅杆作為高點,去發現遠在數十公里外的目標,並藉此對火力加以校正,使炮彈越打越準,但在陸地上,複雜的地表障礙物會遮擋視線,使得即便是使用望遠鏡也只能精確的辯別出兩三公里左右的目標,而為了保證射擊精度,其往往會把射擊範圍壓縮至一公里,其使用與其說是大炮,倒不如說是“步槍”。甚至就是其戰術也說明了問題——火炮的作用在於持續性地對敵軍陣線灑下大量榴散彈,可以有效干擾敵軍的行進;而如果能夠殺傷敵軍軍官,那效果自然更佳。甚至因此發展出了的“炮兵決鬥論”,即透過炮兵間的互相攻擊,決定戰爭的勝利。究其原因,不是陸軍炮兵不願意進步,而是技術限制了陸軍炮兵的進步。
難道沒有相應的解決辦法嗎?
就在這時唐浩然想到講武堂於漢城進行操練時,升起的炮兵觀測氣球,那氣球是氫氣球,那氣球是剛剛從德國引進的氣球,其作用就是透過氣球升起吊籃於空中,進而用於炮兵觀測以及遠距離觀測,尤其是氣球於中國而言,更可以用於觀測城內目標。
儘管氣球不過只是剛剛引進東北軍,但在使用東北軍卻已經將野戰電話裝上了,而氣球吊籃中的觀測兵可以透過電話直觀的向上級報告遠方的情況,尋找敵軍炮兵陣地,既然如此,氣球自然可以如軍艦的桅樓一般,用於目標觀測、火力校正。
“我們可以使用氣球嘛!現在氣球吊籃裡的觀測兵,可以透過電話與地面取得聯絡,我看每一個炮兵團將來都可以裝備氣球。可以把氣球懸停於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觀測數公里以至於數十公里外的目標,引導我們的炮兵進行攻擊,嗯,甚至可以透過圖上作業的方式,實施遠距離間接射擊……”
道出自己的想法時,唐浩然似乎意識到自己正在犯著一個錯誤——無法為東北的發展提供進一步的建議,或許其中的某些建議並不起眼,但卻是經過時間的長時間考驗後得出了正確結論。就像現在提出的間接射擊的建議,如果不是巧和的話,也許將來炮兵仍然會走列強的老路,從而失去了戰術上的領先之機,而失去這個機會,付出的將會是血的代價。
就小處說,這只是炮兵的事宜,往大處說,在其它方面未嘗不是如此!在反思中,唐浩然才意識到自己在近去的大半年間忽視了自己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的建議。甚至就連同自己過去喜好的冶金、化學等方面的實驗也漸漸的忽視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現在的自己更依賴於公司聘請的各國技術專家去解決技術問題,而不是提供適當的建議。
雙挽的西式馬車噠噠的沿著柏油路著行駛著,車廂在板簧的減震作用下輕輕搖晃著,坐在馬車上的唐浩然的眉頭緊皺,這會他的神情顯得有些凝重,並沒有因為借鑑後世的pak97/38反坦克炮的開放式炮架,繪製了炮架草圖供的兵工廠使用而激動,那不過只是旁枝末節罷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將自己超越時代百年的學識,應用於東北方方面面的建設,而不僅僅只是拿出了一個大框架的“四年計劃”,現在的東北,或者說未來的中國,所需要不是自己制定某一個大框架,應該是透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提醒,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從而一步步的彌補中國與西方的不足,至少縮短追趕的時間,在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
而這正是自己所掌握的學知能夠帶來,正如現在於冶金上仁川鋼鐵廠領先世界各國一般,如果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也許可以如冶金業一般,在某些技術層面建立領先地位,再以領先帶動落後,進而形成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但作為個人的自己又如何能夠全面參與並且左右各個行業的科技發展呢?
眉頭緊鎖著,唐浩然發現自己正面臨著一個困境,一方面是現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