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沒出什麼亂子。
“革去功名?”
人群中的趙士亮聽著這句話時,那眉頭只是微微一抬,然後便沒有了旁的念頭,他只是透過縣試、府試的童生罷了,甚至那學業也於兩年前因家境不濟斷了下來,又有何功名?在這裡學西學,想來也是不錯,將來進了洋行,至少再不用為生計擔心。
實際上,仍然留於校門外等候的青年以及少年,大都抱著相似的念頭,當他們在校外等待著時候,在教務科內,先前那個轟走了幾百名士子的李青揚,這會卻正在那裡準備著一會的報名登記,待五天的報名結束之後,方才會進行入學考試。
而入學考試的試題並不複雜,實際上只有一篇文章,作一篇文章對於的那些童生、秀才來說並不複雜,但於學校來說,卻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篩選出能夠接受西洋知識的學生,或許於外人看來,同文學堂如京師、天津的同文館一般培養的是通譯,以供洋行之用。作為統監府教育部的官員,李青揚卻清楚,無論是天津同文學堂,亦或是設立於其它各通商口岸的同文學堂,都是作為東亞同文學院的預科。
是大學的預備學校,原本按大人的計劃,除去東亞同文學院之外,還要設立東亞理工學院,不過因為師資以及生源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最終只是於東亞同文學院下設理工系。而學院一率從國內招生。而之所以於國內各通商口岸創辦規模大小不等的同文學校。即是透過一年的學習使學生基本掌握英語、數學以及初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