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我們在學習西洋科學的同時,也意欲效仿西洋實施海外擴張,甚至早在三十年前,福澤諭吉便鼓吹進攻中國。原本相比於中國人,日本人就太過於狂妄自大,而漢學的道德倫理使我們保持警醒,當我們拋棄漢學時,拋棄的還有那一絲警醒,而這才是毀滅日本的根本,正是那份狂妄毀滅了日本!”
帝國的滅亡總會給人以沉痛的教訓,對於加藤弘之和許多日本人來說,他們則從國家的災難中去反思福澤諭吉的思想,同樣也在反思日本的開化維新。
“而相比之下,身處東亞大變革時代的清國,最為幸運之處,就是擁有如李鴻章這樣偉大的人物,李鴻章選擇了一條與日本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幾乎以一人之力,引領北洋集團,拉開了中國工業化的大幕。他不計譭譽,辦交涉、修鐵路、建工廠、組海軍,最終的目的卻是希望在保持社會秩序的前提下,應對中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以我們在清國看到了清國的保守,看到了他們的不思進取,可實際上,他們的這種不思進取,卻最大限度的減少了變革對社會的衝擊,從而令社會穩定的進入變革時代。”
在加藤弘之的言語中,充滿了對李鴻章的崇拜之色。但誰又能知道,多年前,當伊藤博文與天津回國後稱李鴻章是“知大勢。識大體,治理內政的能人”時,他還曾嘲笑過伊藤,但現在日本命運的急劇變化,使得他明白了李鴻章的偉大。
甚至過去幾十年間的“不思進取”,在加藤看來也是正確的,而現在發生在天津等地的變化。恰恰是李鴻章的偉大之處——變革並未給民眾帶來衝擊,因為他們已經慢慢的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