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3 / 4)

小說:帝國的朝陽 作者:噹噹噹當

就在其思索著如何回答時,耳中卻傳來了大人的話聲。

“馬放南山不用,鑄劍為犁尚欠時機,不過有入役就要有退役,向退役官兵授田,未償不是個好辦法!”

確實是一個好辦法,非但能解決官兵安置的問題,而且還能解決人口問題。

“如此以來,我們就可用幾種方式解決招攬內地人口,公司可以繼續招工,政府亦可以組織墾戶,至於軍隊嘛,也可以繼續於內地各省徵召新兵,每年幾萬新軍,再加上其家人可就是十幾萬人,而且這些人可都是青壯,於鄉間亦組織墾戶,作為移民墾戶的核心,這個辦法好!”

何止是好,甚至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府對移民墾戶的控制,畢竟這些人即便是退役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預備役,他們甚至可以於鄉間訓練民團,而且……突然,唐浩然意識到另一個可能,既然決定向士兵授田,那豈不就意味著士兵退役後,可以得到更為豐厚的回報,如此一來,又豈還需要厚餉養兵?

“我看……”

話聲稍微一頓,唐浩然看著眾人笑著說道。

“我看可以把這當成徵召義務兵,建立徵兵制的機會嘛!”(未完待續。。)

第18章 軍田(第一更,求月票)

“……建立徵兵制,實施義務兵,我看是一個可以嘗試的辦法,現在兵役改革勢在必行,亦不得不行!”

在每週例行的東北軍事會議上,唐浩然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徵召義務兵,建立徵兵制!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建立徵兵制的意義。而對大人提及的義務兵,商德全、孔令塘等人無不是一陣驚訝,對於義務兵這個名詞,他們並不陌生,或多或少的總聽講武堂的德國教官提及過,但對於中國,至少這個時代的中國而言,卻是極為陌生的,甚至有些不切實際的。

“然帥!”

這一聲稱謂卻是現今東北軍中對唐浩然的稱呼,截然不同於官場中的大人,不過現在這稱呼於府中才剛剛興起。

“這從古至今當兵的都有糧子之稱,糧子、糧子,吃糧的漢子,當兵吃糧,早已是天經地義之事,這義務兵所得僅只有個人衣食以及極少之津貼,若實施義務兵制恐難徵募新兵,”

作為邊防軍聯勤處處長的,除去統管後勤之外,新兵徵募亦是由其負責,只不過這徵募處未於本地設立徵募點罷了。

“再者,自新軍創辦以來,因身處朝鮮以及關東,呃,東北,兩地人口稀有少,官兵都是往關內徵募,這徵募丁勇雖有各地官府的配合,但卻要許之於厚餉,方可得行,現今關內各省皆操辦新軍,招募丁勇更甚於昨日,如我軍意唯持十萬之軍,按常備軍、續備軍和後備軍三等加以維持。每年須徵募三萬新兵。憑此需考慮增加兵餉。當前關內兵餉以由練軍之3兩普遍提至四兩。”

身為聯勤處長的或許可以不去關注關內各省操練新軍之事,但卻又不得不去關注內地兵餉的增加,而各地紛紛仿效新軍建立常備軍、續備軍和後備軍三等軍備體系的同時,卻又提高了軍餉,這頓時給了兵員依賴內地的東北軍造成了壓力。

“正因如此,咱們才需要建立義務兵!實施徵兵制!”

面對 的觀點,唐浩然斷然打斷其話語說道。

“至於什麼傳統,我看徵兵才是咱們中國的傳統。我國早在在商、周時已經有徵兵制度,實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裡的老弱婦孺都參加戰鬥。在當時的法令,在戰爭期間,每個部落成員都有當兵作戰的義務。軍隊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即“三族”與“多子族”所組成。基幹力量是由平民組成的甲士。

而在戰國時期,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常備兵是軍隊的基幹,他們都是經過應徵考選而來。考選條件相當嚴格。凡是中選的人,免除全家的賦稅、徭役。

秦統一七國後,更是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徵兵制。農民是兵員的主要來源。秦朝兵役和勞役極為繁重。當時全國人口大約有2000多萬,而經常被徵發服兵役、勞役的就有二三百萬。漢承秦制。規定男子在適齡期間,除每年農閒受訓外,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每次一年。漢武帝時,招募熟悉北方少數民族情況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直到東漢末年,全國的徵兵制才遭受破壞,而在三國時則出現了“世兵制”,父子世代為兵是為兵戶……”

言道著中國古代的兵役歷史,到最後唐浩然又總結道。

“縱觀我國古代兵役制度,數千年間,徵兵、軍戶、募兵相繼出現,又互相摻雜。總的說來,軍戶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