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部分(3 / 4)

小說:帝國的朝陽 作者:噹噹噹當

這般大膽的。

“沒事,沒事,咱做的就是冬天的生意,”

徐鐵珊笑著,車把式的幸災樂禍全是沒放在眼裡,冬天,冬天就沒有生意嗎?在晉商眼裡沒有生意,在他眼裡不見得沒有生意。

冬天,冬天能做著啥生意?就在車把式嘀咕著的時候,一陣馬隊從遠處奔了過來,那馬隊中還揚著幾面旗,遠遠的瞧著那旗,徐鐵珊臉上便露出了笑容來,他知道,正如最初料想的那樣,蒙古人上至王公下至牧民,早就受夠了晉商的盤剝,所差的只是苦於無人取代晉商罷了!

但現在,我來了!

想到這,徐鐵珊的唇角一揚,衝身邊的趙國林說道。

“來得就是和次貝子,人家親自迎接咱來了,走你我上前迎一迎,國林,咱們能不能在蒙古呆下來,可全在今天了!”

“是,前輩!”

應聲之餘,趙國林的視線卻朝著關內的方向看了一眼,有些思鄉的他忍不住輕嘆口氣,然後便跟在經理的身後,去迎接那位貝勒爺了。(未完待續。。)

第105章 事業征程(求月票)

一場冬雨滋潤著有些乾旱的大地,只使得華北大地的百姓,無不是長鬆了一口氣,至少這場雨讓他們看到了豐收的希望,不再擔心這老天爺在年末時緊了來年的收成。

在保定火車站西數百米外,那片高聳的院牆內,相比於院牆外的百姓要靠天吃飯不同,用最新式蒸汽帶動的旋轉鑽機鑽出的機井,能夠為院中的上千畝耕地提供足夠的灌溉用水,也正因如此,其田間作物的長勢遠好過院牆外的田地。不過與院外的田間種滿了紅薯不同,這院子裡種的卻是時下華北種植並不多的小麥。

實際上,對於這立著高牆的大院子,保定當地人總好懷揣著一絲好奇心,這好奇更多的是因為其不按“習俗行事”,該種高粱的時候,他們不種高粱,該種紅薯的時候,他們不種紅薯。

玉米、麥子,在過去的一年裡,這被圈入的大院子裡頭,也就是種地罷了,對此按保定人的課來說,這人的腦袋殼肯定是被驢踢了,若不然又豈會闊綽到圈出那麼大的院子種起地來?

無論外界怎麼看,這保定的“農業試驗場”與濟南、開封、江寧、杭州以及廣州等地的農業試驗場一般,都是由“東亞農業促進基金會”投資創辦,其旨在將源於西方先進國家的“西洋農學”在中國加以推廣以改造中國傳統農業,而在“西洋農學”本土化的核心是人才本土化,這自然也就產生旨在培養農業人才的農業學堂。

而農業學堂無一例外的皆設立於“農業試驗場”內,受限於種種因素。這些農業學堂的規模並不大。實際上。即便是東北大學農科本年也就只招收了165名學生,至於這些農業學堂,少則只招收十數人,多則二十餘人。

但凡讀書人,又有幾人願意與田間地頭終老?這自然導致許多人無意就讀農業學堂。不過雖是如此,但凡在這種情況下願意報考農業學校的,無不是有志投身於“現代農學”的有志青年。

雖說天上下著雨,可在保定農業試驗場中。幾名穿著塗膠雨衣、腳踏雨靴的年青人正在田間地頭巡視著,檢視著麥苗的生長情況,這些麥苗長勢極旺。

“……”

在紀錄本上作著記錄時,看著眼前的這片麥田,張靖的雙目中滿是憧憬,作為保定農業學堂的一名學生,對於這被稱之為“中華1號”小麥,可謂充滿了期待,幾乎每天,只要一有時間。就會來這裡田間檢視麥苗的生長情況,恨不得一夜之間。這32畝育種田,便能育出良種來,然後再立即推廣至全直隸。

“怎麼,子靖,還在想著什麼時候,把這麥種帶回家種上哪是不是?”

一旁的李林遠瞧著同學的模樣,便輕聲調查笑道,可這話未嘗不是他的期盼,作為農家子弟,他清楚的知道,高產良種對於百姓來說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百姓再也不用捱餓。

“你又不是不知道,資料上說,“中華1號”小麥的在東北和南繁基地的產量是500斤左右,可一畝上等的高梁地才產多少?至多百二十斤!”

直起腰身,張靖盯著田間的麥苗,感嘆的說道。

“如果說不是因為今年的玉米每畝平均達到607斤的高產,誰能相信一畝麥子能收500斤……”

張靖口中的玉米,指的是今年試驗場中種植的幾十畝玉米,平均產量達到驚人的607斤,那產量著實震驚了每一個人,即便是試驗場的山口教授也被驚呆了。不過,因為學校的限制,他們並沒有對外宣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