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這個年份之後,就處於一種從未曾有過的風雨飄搖之中。愈演愈烈的軍備競賽,佔據著各國報紙的頭版,幾乎每一個國家的民族情緒都在輿論的操動下,朝著激進的方面滑動著。
即便是一直以來,表現的相對冷靜的中國報紙上,現在也出現了越來越激烈的詞彙,先是有人抨擊海軍在太平洋上的讓步實際上是喪權辱國,不過,對於國民而言,他們並沒有權力去左右海軍,甚至影響海軍。即便是所謂的諮議院,也不過只是一個諮議機構,無權對海軍提出任何質疑。
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海軍退讓的抨擊,而真正激起人們不滿的,恐怕就是報紙上報道的“歧視”——外國報紙對中國商品的歧視。
也正是在這一年,對於經過五年的工業建設的中國,已經完成了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的銳變,在過去的五年間,除去由政府主導投資的數十億元的重工業專案之外,民間資本亦投資興建了大量的消費品工廠。原本這就已經引發了西方對中國工業化努力的警惕,不過這種警惕卻又被與日俱增的機器進口所掩蓋。
至於工廠生產的工業消費品最初是替代進口商品,隨著農民收入的增漲,農民對消費品的需求亦日益增長,而與此同時,憑藉著廉價的勞動力、原料,中國生產的工業消費品藉助華僑之手進入東南亞,中國商人利用棉紡織品和鞋子、服裝等廉價商品,迅速佔領東南亞以及亞洲市場,甚至遠銷至南美、非洲等地。
在英國擁有眾多殖民地,人們逐漸喜愛上了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巧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