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父子被當場拿下了,李延清好一番威逼利誘之後,惲州的歸屬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網
李中易坐回到書案後邊,接著批閱公文,韓湘蘭和葉曉蘭這兩個女秘書沒在身邊,他被案牘工作拖住了不少的時間。
在拿下了博州之後,李中易並沒有急於進攻開封,從戰略上講,其實有違常理。
按照正常的邏輯而言,李中易就應該揮軍西進,儘快拿下開封城。但是,這僅僅是常人之理而已,而非李中易之理。
博州的禁軍士兵,需要進行大力的整編,不然的話,後患無窮。
如今,七萬餘名戰俘之中,已有五萬餘人選擇了棄暗投明,這幾乎是李家軍八成以上的在冊士兵數量。
李中易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大意,這五萬降兵經過二次篩選之後,分為兩個部分,一部是身體素質最強壯的兩萬人。
這兩萬人,都是最淳樸的鄉下農民兵出身,其中連一個伍長以上的小頭目都沒有。
他們被徹底的打散了原有的建制,按照三個老兵教化監督一人的基本原則,分配至輔兵和戰兵的各什,充當預備士兵。
因為現在是非常時期,三個月成訓的新兵入營原則,暫時只能被擱置,改為以戰代訓。
也就是說,這些原本的朝廷禁軍士兵,每日跟著老兵們一起出操,一起訓練。
李中易想得很通透,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生存大環境的壓迫之下,這兩萬有一些組織性和紀律性老底子的禁軍士兵,只能儘快適應李家軍的氛圍,否則就必然會被淘汰掉。
平時訓練多流汗,戰時殺敵少流血,這一直是李中易的建軍基本原則之一。
與之相配套的是,戰兵末位淘汰制,這也是李中易強勢主導的軍事制度創新成果之一。
按照條令的規定,每月底必有一次全軍大比武,由參議司、軍法司、鎮撫司以及軍事指揮官們組成若干個評價小組。
評分排在最後的兩千人,給予嚴重警告處分,若下月還是排在倒數一千名以內,那就被很不客氣的被踢出戰兵的序列,轉入輔兵系統。
與此同時,從輔兵系統之中,選拔評分最高的兩千名官兵,調入戰兵序列。
在李家軍中,戰兵和輔兵的待遇,有如天壤之別,完全沒辦法相提並論。
人上人的權貴生活,距離普通士兵太過於遙遠,但是,有比較才有傷害。
開飯的時候,戰兵們個個有肉吃,佐餐的菜餚也是豐富多樣,這讓很少見到葷腥的輔兵們情何以堪?
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餉錢和賞賜,戰兵們的待遇處處都高於輔兵們,遠遠不止五籌,可把輔兵們饞得直吞口水。
只有把根基扎牢固了,才能所向披靡,百戰百勝,這一向是李中易的治軍觀念。
除了吸收的兩萬降軍之外,其餘的戰俘之中,裁汰了老弱兵殘的兩萬,上船送去平盧地區,分散交給各村看管。
剩下的三萬人,被集體納入工兵營的序列,承擔起類似工程兵的職責。修路架橋挖溝,勞動一天就領一天的口糧,李家軍絕對不養懶人和閒人。
之所以不把這些敗軍放走,李中易主要是擔心,他們會禍害鄉里,造成嚴重的農村治安問題。
李中易待在博州沒動地方,已有十日之久,斥喉營的哨探遠出四百多里偵察敵情,卻始終沒見契丹人的蹤影。
從博州往北,全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地區,契丹人的精銳鐵騎如果南下,很難逃過李家軍斥喉們的眼睛。
契丹人倒還好說,李中易故意待在博州沒動地方,就是想把朝廷剩下的二十萬精銳禁軍引出開封地區,然後一次性聚而殲滅之,以免重創開封附近的膏腴之地。網
然而,朝廷那邊傳來的訊息卻是,被選為主帥的韓通,沒有湊足出兵的軍糧,正在和政事堂打唇舌官司。
李中易一聽就明白了,開封那邊的文官集團拖著韓通的後腿,想掌握主動權。
文官和武將不和,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只是,李中易做夢也沒有料到,在即將決戰的前夜,範質掌握的政事堂居然會為難韓通。
尼瑪,這不是現實版的東林黨誤國,又是什麼?
如果,李中易馬上西進,韓通反而會縮回開封城裡去,這就大大的不好了。
攻破博州城門,李家軍的傷亡近乎於零。然而,混亂的巷戰之中,李家軍將士的傷亡情況,卻大得驚人。
其中,輕重傷員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