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軍會不會從大連灣登陸,你們怎麼認為?”
沈兆翱不再搭理邊上的這兩個活寶,而是帶著考量的語氣,詢問這些預備軍官。
“我認為日軍不可能選擇從大連灣登陸;面對著這麼高密度的炮臺,日軍不可能這麼愚蠢,他們會選擇沒有炮臺和防兵的東北海岸登陸,然後順勢南下,進攻金州,大連,最後是旅順。”
南洋籍華僑,援朝軍排級軍官黃博傑開口回答道:“這也是這兩天,我們反覆推敲出來的結論。”
“嗯,你以後就在團參謀部任職,做一位實習參謀。”
沈兆翱滿意的點頭說道:“金州是大連,旅順的門戶;欲克旅順,必取金州,而這就是咱們援朝軍集結在這裡的目的。”
“毛超,沈參謀,”
這時候,之前已經和沈兆翱見過面的趙懷業,匆匆騎馬過來,手裡拿著一封電報:“這是總督府的電詢。”
沈兆翱接過電報,看了一邊,抬頭對趙懷業說道:“趙將軍,請您給總督衙門回電,我們援朝軍來到這裡的目的,就是奉了團長的命令,守衛大連。”
“好,好!”
趙懷業聽了大喜,心想著有了這支援朝軍幫忙防守,自己就可以少招一些新兵,多吃一些空餉了。
金州城,統領府。
金州城副統領連順和正定鎮總兵徐邦道坐在大堂內,久久相對無言。
“無論倭夷從大連灣登陸,還是從別的地方,這近在咫尺的金州城,他們都不可能視而不見,任由咱們威脅他們的後路;所以,金州城必有惡戰!”
現年57歲的四川籍總兵徐邦道,作為打過太平軍,捻子的老將領,自然知兵,一眼就道出了金州未來的必然戰事。
“我已經給裕祿去了電報,他只答應給一營的步隊過來增援。”
連順一臉的無奈:“真要起兵戈,還得靠邊上的北洋,畢竟大連,旅順還有著一萬多的部隊;只是我去見過兩次趙懷業,他總是不鹹不淡,一說道聯軍,就左顧而言他。”
徐邦道聽了也是沉默無言。
作為非合肥籍的淮系將領,他的拱衛軍在捻子平定以後,一直被中堂裁剪,到最後只剩下兩營馬隊,一營炮隊。
說沒有一點意見,那是假的。
尤其是在十二年之前的壬午兵變,在對朝鮮未來的定位上,北洋的二號人物張樹聲,和吳長慶,傾向於採取張謇在朝鮮時撰寫的‘朝鮮善後六策’。
把朝鮮廢為郡縣,和東三省連為一氣。
當時的北洋水師無敵於東亞,這是一個極佳的完全吞併朝鮮的時機。
結果引起了李鴻章的警惕,認為張樹生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想借著朝鮮的事兒,奪取他對北洋的控制權。
第三百二十七章 松井真二被扁
在1882年壬午事變爆發時,李鴻章因為丁憂回肥西,暫由兩廣總督張樹聲北上津門,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事宜。
當張樹聲得知事變,立即果斷的派出丁汝昌,吳長慶,馬建忠率領數艘軍艦和3000長慶軍,快速東渡漢城。
乾淨利落的扣押大院君,接回閔妃,平定了朝鮮政局。
這時候,東洋領事花房義才率兵姍姍來遲。
結果在仁川港外看到海港內雲集的大清軍艦,嚇的東洋運兵船呆在仁川港外死活不敢入港。
最後花房義只好划著一艘小舢板登陸仁川港,上岸就被吳長慶逼迫著和大清簽訂了撤軍協議,隨即帶著軍艦灰溜溜的逃回東洋。
之後不久,張樹聲,吳長慶,張謇,袁世凱等北洋強硬派,和軍機大臣兵部尚書潘祖蔭,以及潘祖蔭的鐵桿好友,帝師,新任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翁同,密謀吞併朝鮮。
這事兒上呈到慈禧那裡,猶豫不定的慈禧就去電肥西,詢問李鴻章的意見。
此時在肥西的李鴻章,早就得手下的暗報,知道了張樹聲他們的計議。
李鴻章憤怒的認為這是張樹聲,吳長慶他們,想借機謀奪他對北洋的控制權。
當即回電慈禧,說此舉很可能會面臨西方列強的強烈干涉,從而打消了慈禧的念頭。
事後不久,張樹聲病休,吳長慶的長慶軍6營被一分為二。
3營隨吳長慶回金州駐防,3營留在漢城,劃歸倒戈向李鴻章的袁世凱掌控。
當時的徐邦道也堅定的站在張樹聲這一邊,結果不但兩年之後張樹聲和吳長慶同時鬱鬱而終,徐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