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離宮的訊息,很快傳入李景耳中。
李景正和東宮屬官們議事,聽聞此事後,神色未變,只略略點頭:“此事我知道了。”
稟報訊息的內侍退下後,幾位東宮屬官對視一眼,心裡各自斟酌片刻。率先張口的,是方子詹:“殿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周禮說的話就更直接了:“三皇子因蘇妃之死,一定記恨東宮。不會明著做什麼,只怕會暗中出手,殿下要多多防範才是。”
趙瑞和李晏自進了東宮後,一門心思地為太子謀劃。此時沒有外人,也紛紛出言:“他們說的有理。”
“殿下要多加小心。”
孫郎中為人持重沉穩,平日裡話語不多。捋了捋稀疏的鬍鬚,聲音平穩:“臣以為,一動不如一靜。殿下暫且什麼都別做,免得惹來皇上忌憚。殿下是東宮太子,在朝野極有聲望,素有寬厚仁和之名。只要殿下穩住,就已立於不敗之地。”
“殿下顧惜手足,時常打發人去三皇子府探望,送些補品前去。讓皇上看到殿下愛惜手足情誼的心才是。”
姜不愧是老的辣。
李昊“忍辱退讓”,他這個兄長就得“眷顧胞弟”,佔足了大義,令永嘉帝隔閡盡去,讓李昊有苦難言。
私下裡要怎麼做,就是另一回事了。
李景讚許地看了孫郎中一眼:“孫郎中說的沒錯。我也是如此打算的。”
孫郎中微微一笑:“殿下早有成算,是臣多嘴了。”
……
傍晚,李景去了文華殿。
永嘉帝召內閣眾臣議軍功,整整議了一日,頗有疲憊。聽聞太子來了,永嘉帝略一挑眉,神色中看不出喜怒:“讓太子進來吧!”
喬閣老羅尚書等人識趣地拱手告退。
李景邁步進殿,和喬閣老擦身而過。喬閣老不動聲色地向李景使了個眼色,李景微不可見地點點頭。
喬閣老出了文華殿後,舒出一口氣。轉頭對羅尚書笑道:“天還沒晚,去喬府裡小酌幾杯如何?”
羅尚書欣然應下。
內閣眾臣裡,羅尚書和喬閣老私交最好。又同是太子太傅,政治立場完全一致。
宮裡發生的事,羅尚書心知肚明。喬閣老邀他去“小酌幾杯”,其實是為了商議如何應對東宮困境。
喬閣老羅尚書不疾不徐地出了宮門,一同上了喬府的馬車。車伕一甩馬鞭,在空中打了個旋,發出響亮的鞭聲。
馬車平緩向前。
喬閣老低聲對羅尚書說道:“皇上驟聞蘇妃死訊,此事心情尚未平復。再有三皇子從中作梗,以後,太子處境怕是不易。”
羅尚書輕嘆一聲:“此事不能急,徐徐圖之,方為上策。”
喬閣老捋了捋鬍鬚,目光閃動,聲音依舊低沉:“確實急不得。得了空閒,明日我去東宮一趟,私下勸一勸太子。”
羅尚書點點頭。
文華殿內,李景拱手行禮:“兒臣見過父皇。”
永嘉帝目光掠過長身玉立鎮定從容的太子,心情頗為複雜,神色淡淡地說道:“父子之間,何需多禮,起身吧!”
天家父子一同出征,大勝而歸,普天同慶。這等大喜事,卻被蘇妃的死訊沖淡了。再有李昊那一番無聲落淚,永嘉帝對太子心生不滿,簡直是必然的事。
面對永嘉帝的冷淡,李景沒有慌亂,拱手謝恩後起身,先關切地說道:“父皇昨日到今天,一直未曾好好休息。朝事繁多,一樁一件慢慢忙便是。別太過勞累了。”
永嘉帝淡淡道:“朕還能撐得住。倒是你,之前受了重傷,雖然將養了半年多,內傷也未必就痊癒了,不妨多歇一歇。朝中諸事,有朕在,你也不必太過操心勞碌。”
話裡的意思,竟是要讓李景待在東宮,不必再上朝聽政了。
李景不動聲色,笑著應道:“父皇心疼顧惜兒臣,兒臣感激不盡。不過,兒臣的身體已經大好,整日躲在東宮裡偷懶,實在沒這個臉。有什麼苦累的差事,父皇只管交給兒臣,兒臣願為父皇分憂。”
永嘉帝:“……”
東宮羽翼已成,便是他這個天子,也得顧慮東宮體面,不能隨意下旨奪了東宮參政的權利。
永嘉帝心裡堵著一口氣,神色微沉:“你有這份孝心,朕豈能不成全你。朕雖然正值春秋鼎盛,也該修建皇陵了。朕便將此事交給你。”
歷數前朝,天子自登基之日起就修建皇陵的事數不勝數。皇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