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時發展(1)
這次行動,人民軍的收穫頗豐。家底豐厚了,各項工作自然開展的紅紅火火。各個工場很快完成了搬遷,王飛召集了各種能工巧匠,進行各種先進裝置的生產。因為生產工藝有限,除了刀、長槍等冷兵器之外,火器主要是生產手榴彈、火槍、大抬槍與拋射器等。而且大力開展了擴軍行動。
現時清廷裝備的火器主要是火炮、鳥槍、銃槍、抬槍及火箭,火罐,噴筒等,早已經落後於世界潮流。王飛自是不能生產這些落後的武器。雖然他在武器、炸 藥的使用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但是現在的生產工藝實在太差,也沒有先進的生產裝置,只好在目前的基礎上做改進。先進的等以後從國外買來加工機械之後再做考 慮。
王飛首先對鳥槍和銃槍做了改進,主改進在彈丸和發射藥上。主要是做了紙質包裝的子彈和底火。裝填速度大大加快,只是發射時產生的煙比較大,射程也比 較近,在150米左右。抬槍也不是常見的那種小抬槍,而是大點的二人抬,需要兩個人抬著,發射時先固定,兩人發射,採用火捻,重約15公斤,長約米,筒內部可以裝填土硝及生鐵,可以廣泛的取材。大抬槍點火發射後殺傷力巨大,射程在80米開外,發射後的輻射半徑超過10米,是一款典型的面殺傷武器。
雖然也曾想生產火炮,但是見慣了現代火炮的王飛實在是對目前的大炮沒有信心,不僅裝填發射太慢,射程太近,就是打出去的炮彈大多也是實心的,不能爆 炸。如果買,一則國外的路子沒有走通,未必買的到,二則就是買了也不知猴年馬月才能裝備,只好先放在一邊。就在王飛苦惱時,突然想起了在淮河戰役中廣泛運 用的曾經被“國軍”認為是先進武器的炸藥包拋射裝置,不由心頭一亮。大口徑的鐵桶製作起來並沒有什麼困難,炸藥包的製作和發射藥對王飛來說更是小菜一碟。 經過不多的幾次實驗便成功了。這可是人民軍威力巨大的“現代”武器,滿裝發射時藥包的拋射距離超過1000多米,而且還挺準。爆炸後的聲勢更是驚天動地, 把一干參與實驗的人等驚的面如土色。雖然這些火器的產量不高,但自用卻已足夠。為了這些火器的原料,王飛充分利用了老爺子的生意網,倒把老爺子的鹽業生意 給沖淡了。
這時發生了一件讓王飛驚奇不已也慶幸不已的事,在王飛擴軍時招來的人中,竟然有一個天才。那人的名字叫做戴明山,加入人民軍後見人民軍尤其重視火 器,毛遂自薦,向王飛獻了一款奇怪的“武器”,外形就像是一把琵琶,邊上還有一個機輪。王飛左看右看不明白這個琵琶似的“樂器”有什麼用處。戴明山當即演 示,搬動機輪,竟然突突突的連續射擊。王飛等人不由大奇。聽了戴明山介紹才明白,原來戴明山的祖上是戴梓。這種武器,叫做連珠銑,是戴梓在清朝剛剛入關的 時候發明的。戴梓也曾將這火器獻於清廷,孰料清廷極端保守,對漢人更是大不信任,戴梓只得“藏器”於家,現在在家中世代相傳並代有改進。
看了原理,原來這連珠銃的火藥和彈丸均貯於銃背,共28發,以二機輪開閉,扳第一機時,火藥及鉛彈丸自動落人筒中,第二機隨機轉動,摩擦燧石,點燃 火藥發射鉛彈丸。王飛不由暗想,這簡直就是現時代的機槍了。當下提了幾點改進的意見,把戴明山驚的目瞪口呆,佩服的五體投地。王飛也不讓戴明山當兵了,就 讓他負責這種槍械彈藥的生產。這真是一個意外之喜。而更加意外的是,這個戴明山,並不僅僅是一個只懂得發明的呆子,在組織生產各個流程方面竟也有獨到之處。他接手不久,就對現有的生產流程進行了改進,生產效率大為增加。而根據王飛的點子,他竟然心有靈犀,一點就通,王飛出的主意,在現時的條件下,要想實現,那可是千難萬難。可到了戴明山那兒,他就有本事給做出來,而且還能做到大規模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也有保證。王飛不由大為感嘆幸運了。
擴軍工作進展順利,先是四個連隊很快都達到了滿員,人還是不住的進來。王飛啟動了新兵訓練機制,成立了新兵訓練營,所有參軍的先經過新兵訓練營的淘 汰。也多虧了王飛在第一期教導隊是打下了堅實的底子,源源不斷的新兵並沒有把他弄得措手不及,各級幹部的配備也沒有捉襟見肘,只是把他們幾人累了個夠嗆, 各項工作還是有條不紊的展開。
因聶士成有傷,讓劉銘傳去了一次大湖,去找在大湖裡的販賣私鹽的兄弟們,回來時竟帶回了200多人。不久任柱領著30多人也來了,說是在任家營已經 聚起了好多的弟兄,講習所也辦了好幾期。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