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斯大林在同毛澤東的第一次會談時就表示出對中國新疆礦藏資源開採的極大興趣。他向毛澤東建議,中國應該修建一條從成都到蘭州的石油管道,並且流露出中蘇共同開採新疆石油的想法。
赫魯曉夫後來承認,“大約就在那個時候,新疆問題提出來了。”但是,赫魯曉夫沒有說清楚,究竟是毛澤東在莫斯科的時候斯大林直接同他談過這個問題,還是指示米高揚來處理這件事。
米高揚確實參與過這兩個協定的起草和談判。1950年1月下旬,莫洛托夫、米高揚和維辛斯基將這兩個協定的最初草案送給了斯大林,當時的名稱為“蘇中金屬公司”和“蘇中石油公司”。後來,蘇方在周恩來的要求下,對這兩個草案作了修改。毛澤東、周恩來回國後,由中國首任駐蘇大使王稼祥、伍修權等同米高揚、葛羅米柯及蘇聯外交部的其他官員進行談判。
3月27日,這兩個協定在莫斯科簽字。蘇方簽字人為外交部長維辛斯基,中方為駐蘇大使王稼祥。但協定的全文,包括秘密議定書在內都沒有公佈。
這兩個公司是按照平權合股的原則組成的,“其目的在協助中國本國工業之發展及加強中蘇兩國間之經濟合作”。①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的任務是:在新疆境內進行尋覓、探測、開採及提煉石油與天然氣。中蘇有色金屬公司的任務是:在新疆境內進行尋覓、探測及開採有色金屬。兩公司的產品由中蘇雙方平分。公司的開支及其所得之利潤同樣亦由雙方平分。公司的領導職務由雙方代表輪流擔任。協定規定,在頭三年中,兩公司管理委員會的主任由中方出任,副主任由蘇方出任。兩公司總經理一職均由蘇聯人擔任,副總經理由中國人擔任。公司職員,中蘇兩國各佔一半。兩個協定的有效期限均為三十年。
當年翻譯協定文字的伍修權說,中方從這一合作中也得到了好處。當時中國技術落後,沒有能力開採這些地下礦藏。儘管蘇方從中得到不少好處,但對中國也還是有利的。
但是,在當時中蘇兩國無法對等的情況下,中方不得不接受協定中某些不利的規定。也就是說,中方在產品和利潤分配方面被迫接受了對自己不利的條款。關於這一點,就連赫魯曉夫也不得不承認,兩個合股公司的“全部產品都運到了蘇聯”。而且,莫斯科還要求中國不得將開採出來的原料賣給第三國,這實際上是“對中國的一種壓制”。②
不過,斯大林這樣做並非不可理解。蘇聯在波蘭、東德、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曾建立過類似的聯合公司。對此,赫魯曉夫坦言,“我們在所有歐洲人民民主國家都組織過這樣的合營公司”,例如,羅馬尼亞就曾對此很惱火。所以,在北京看來,建立這樣的公司如同對中國獨立性的打擊,是對中國領土的侵犯。這種事既不應該同中國,也不應該同其他兄弟國家做。雖然中國人不滿意,但他們沒有作任何抗辯就接受了蘇聯的這一建議。③
赫魯曉夫說斯大林犯了錯(2)
不知出於何種原因,赫魯曉夫多次批評過斯大林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他說,過去,法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人都剝削過中國,“現在蘇聯人也步其後塵了”。斯大林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甚至可以說是對中國人的一個侮辱”,①就是“向毛建議雙方共同建立一個國際機構來開發新疆的天然資源。中國人未提異議就接受了這個建議,但是他們對這個主意無疑是很不高興的。他們一定會覺得蘇聯在打新疆的主意,一定會認為這個機構是對中國領土和獨立的侵犯。這樣,斯大林就在中國撒下了敵意和反蘇、反俄情緒的種子。”②為此,赫魯曉夫曾提醒斯大林說,中國人很可能會反對我們像過去英國人、葡萄牙人和其他外國人那樣“向他們索取貿易特許權”。聽了赫魯曉夫的話,斯大林不以為然,毫不客氣地大聲責怪赫魯曉夫不該插手這件事。
果然,當3月29日《人民日報》將協定簽署的訊息公佈於眾時,“在中國的愛國人士中就引起了抗議”。次日,劉少奇在一份黨內指示中提到了這一情況。指示說,在北京學生中引起了“極大的波動”,許多青年提出質問,要求解釋,甚至有人“罵蘇聯侵略、人民政府賣國”。③
但是,在公開場合下,中方對莫斯科的做法還是給予了高度讚揚。認為無論如何也不應把蘇聯在中國創辦的合資公司同帝國主義者的行為相提並論。因為帝國主義者“用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投資的方法進行經濟侵略”,但蘇聯投資於這四個公司,“完全是另外一種性質,為了另外一種目的,這個目的就是以蘇聯的資金和技術幫助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