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教授說他在別的學校也聽過這一課,學生與老師對答如流,一點兒也看不出有什麼理解困難。他向學生借來課本一看,不禁驚呆了:課上老師要問的問題以及標準答案全都記在書本上!
教授說:“研究課要真實,只有真實才有研究價值。你們的課就很好,可以看到學生的真實表現,可以聽到學生的真實想法,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不然,我真不知道小孩子學習熱脹冷縮還會這麼難。”
從這個教學實踐的實際案例,我們可以深入思考很多相應的問題,首先,我們可以意識到,學生掌握一個抽象科學概念其實並不容易,灌輸加上強化訓練的方法只能使學生獲得表面上的接受,但學生往往沒有真正理解,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只是關注學生的表面理解,學生的成績顯然帶有虛假性,因為表面的而不是深入的理解使學生並不能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概念。我國學校的公開課基本上都是表演性質,其實質還是中國人的面子在作怪,公開課就是學校的面子工程,而表演的結果掩蓋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構成了教學泡沫現象。
兒童的思維與成人不一樣,是因為兒童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還十分有限。在觀察科學現象、掌握科學規律的過程中,兒童能力提高的實際速度比成人以為的速度要慢。我國教學中的問題是,教學進度超過了兒童的理解能力。
中法小學科學常識課程比較
案例一:讓小學一年級學生了解空氣是物質
中國的小學:老師讓學生想出種種辦法證明身邊有空氣存在,學生想到的是:扇風、吹氣球、用杯子熄滅蠟燭等等,中國老師據此認為學生們已經掌握了空氣是物質這個科學概念,這堂課按教學計劃順利完成,沒有出現事先未曾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