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氣候門”只是一個開場戲的話,那麼“丹麥提案”則算使哥本哈根迎來一個小高潮。與“氣候門”相似,它也是一個洩密事件,同樣給氣候談判大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丹麥提案”就是東道主丹麥與美國、英國等起草的一個秘密協議,也是他們揹著其他國傢俬底下搞的,之所以秘密進行,主要是有一些見不得人的地方。
與“氣候門”突然暴發不同,“丹麥提案”的出現卻是有一些預兆。
剛到哥本哈根,就有一些國際環保組織人士傳言東道國丹麥準備了一份秘密談判文字,有可能在大會期間丟擲。訊息人士稱,這份秘密文字明顯偏向於發達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是一種傷害。而中國也牽頭和印度、南非、巴西(共稱“基礎四國”)準備了一份秘密談判文字作為應對。
國際場合,這種小動作在所難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本身也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表面上一團和氣,背地裡相互扔磚頭、捅刀子的事並不少見。
中國政府代表團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希望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就對中國版的“秘密文字”進行評價,這引起了中國代表團的不高興。當時解振華的回答是,中國堅持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之下繼續進行談判,反對拋開先前的談判案文而另起爐灶。中國反對私下裡搞小動作,但別人都搞了小動作,“基礎四國”和“發展中國家集團”也只好著手準備反擊。
解振華清晰的表態,很快在談判會場內外傳播開來,消除了環保組織對中國的疑慮。
兵不厭詐,大家其實已經事先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作為東道主,丹麥整個提案出來也算分內之事,但“丹麥提案”為什麼最後還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