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新任總督陳方垣①已經到京。皇上的意思是叫他統率山西援兵。他大概今天下午就會來昌平拜謁閣下。學生一來是代朝廷來向老先生慰勞,二來也是把皇上的這個決定奉告閣下。”

①陳方垣——方垣是陳新甲的字。

盧象升沒有馬上回答,簡直不知道說什麼話好。他認為這又是楊嗣昌和高起潛搗的鬼,他們竭力使他沒法同清兵作戰,免得妨礙他們秘密地同敵人進行議和。他的心中非常憤激。但是這件事既然得到了皇上的同意,他就不好發任何牢騷。悲憤、失望、壓抑和沮喪的情緒織成一張又厚又重的網,網住他的心頭。他在心裡說:“算了,倒不如趕快戰死沙場,免得受群小擺佈,多生閒氣!”過了很長時候,他竭力使自己鎮靜下來,淡淡一笑,說:

“既然是出自上意,學生當然遵旨分兵。這樣很好。學生身戴重孝,本不宜為三軍主帥。今蒙皇上聖恩,使學生只率領宣、大兵馬,免有覆滅之虞,心上就輕鬆多了。”

他們談了一陣閒話,話題轉到了議和的訊息上。盧象升再也忍耐不住,完全忘記了個人利害,望著楊嗣昌的臉孔,憤憤地說:

“文弱!城下之盟,《春秋》所恥。敵兵蹂躪京畿,公等不思如何派兵遣將,決勝疆場,而日日主張議和。難道不想一想,南宋之事,千古所悲,豈可重見於今日?更不想一想,長安①口舌如鋒,袁崇煥之禍②豈能免乎?”

①長安——因為長安是我國古代有名的京城,建都的時間也最久,所以明、清兩朝計程車大夫喜歡拿長安作為京城的代稱。②袁崇煥之禍——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很有才能的統帥。崇禎二年清兵入塞,進攻北京。袁崇煥時任薊遼督師(即總督),率兵星夜入援,佈陣於北京東郊。崇禎帝中敵人反間計,疑他與敵人訂有密約,把他下獄,處死。這一大冤獄,在崇禎年間沒有人明白真相,所以盧象升拿楊嗣昌比袁崇煥,說他會落袁的下場。直到清初為了要修明史,清朝統治者才把這一事件的真相公開。

楊嗣昌滿臉通紅,說:“若如此說,老先生的尚方劍當先從學生用起!”

盧象升用鼻孔冷笑一聲,說:“我既不能奔喪,又不能戰,吃尚方劍者應是我,而不是別人!”

楊嗣昌站起來,揹著手來回地走了一陣,然後站在盧象升的面前,勉強笑著說:

“九老,你不要以長安的流言蜚語陷人。”

“流言蜚語?”盧象升又冷笑一聲,“周元忠赴滿洲講和,來往已非一日。此事發起於遼東巡撫方一藻,主其事者是你本兵楊文弱,北京城無人不知,何謂流言蜚語!”

楊嗣昌的態度很窘,心中十分惱恨,但只好苦笑一笑,捋著下巴頦上的鬍鬚說:

“老先生既如此信以為真,學生就不必說別的話了。”

把楊嗣昌送走以後,盧象升回到屋裡,想著今後的對敵作戰更加困難,同時不由得聯想到秦檜和岳飛,憤慨地說:

“自古未有權臣在內,大將能立功於外者!”①

①自古……於外者——相傳公元1140年岳飛進兵朱仙鎮,金朝侵略軍的統帥兀朮準備從開封撤退,一個漢奸書生勸他不要走,說:“自古未有權臣在內,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這前一句話因為說出了封建時代許多愛國將帥的共同遭遇,所以就成為歷史上的名言。

幾個幕僚走了過來。那一位曾勸他把千里雪贈送給高起潛的幕僚小聲勸他說: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李自成 第一部分(22)

“大人,你剛才同楊閣老當面爭執,使他不好下臺,似乎不妥。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何必與彼作口舌之爭?”

“我實在忍耐不住!”盧象升頓腳說,“目前敵兵深入,京師戒嚴,而他們的眼睛只看著陝西剿賊,不惜受城下之盟,叫我如何能不說話!”

“可是他目前既是本兵,又是輔臣,深蒙皇上寵信。這樣同他爭吵,今後他更要事事為難。大人縱然胸懷磊落,不慼慼然以讒忌為念,然而今後大人如再想同東虜作戰,就更加困難重重。”

“如今我們的人馬只剩下一萬多一點,當然更困難了。但不管成敗利鈍,我決心以一死報國!”

當他用極其悲憤的聲音說出來“以一死報國”這幾個字以後,他的心中一酸,不由得滾出來兩行熱淚。幕僚們都低下頭去,很久很久,不敢抬起眼睛望他。

但是直到現在,他還在希望楊嗣昌回心轉意,而且對皇上也沒有完全絕望,總以為皇上只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