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言官中有人在奏疏中提到:‘凡涉邊事,邪報①一概不許抄傳,滿城人皆以邊事為諱。’為什麼要禁止抄傳?”

①邪報——又稱“邪抄”。古代手抄的官方報紙。明代用木刻版印刷,崇禎十一年改為活字印刷,以登載詔令、奏疏、塘報等為內容。

“恐怕有些與和議有關的,有些是軍事機密,不便外傳。”

“凡涉機密的,不許抄傳;若行間塘報,為何不許抄傳?一概不許抄傳,反使大家猜疑。”

“皇上所見極是。”

崇禎嘆口氣說:“如今虜兵已臨城下,且京城中已有流言,看來款事只好慢點兒進行。”稍停一下,他忽然憂慮地盯著楊嗣昌的臉孔,輕聲問道:“盧象升可贊同議撫麼?”

“臣尚未見到象升,不知他是否贊同。他明日前來陛見,陛下不妨當面問一問他的意見。如象升也主張行款,廷臣中縱然有人反對,力量也就小了。”

崇禎點點頭。他感到外廷群臣在這個問題上對他無形的壓力很大,並且擔心連楊嗣昌也會對他的急於向滿洲議和的苦衷不能夠十分諒解,於是又說:

“朕原來也是不主張行款的。無奈年年打仗,又加上災荒頻仍,兵餉兩缺,顧內不能顧外,只好對東虜暫時行款。俟內亂敉平,騰出手來,就可以對東虜大張撻伐。可惜外廷臣工①,多不明朕之苦衷!”

①臣工——古人對群臣百官的習慣說法。

“陛下宏謀遠慮,自然非一般臣工所能明白。然如撫事告成,利在社稷,有目共見,今日譁然而議者彼時即啞口無言矣。”

“但願能夠如此才好。”

“昔時對俺答①議款,反對者何嘗不多?等到款事告成,俺答受封,貢馬互市②,從此相安無事,朝廷得解除西北邊患,併力用兵東胡,眾人始知對俺答行款為得計,今日之事,與之彷彿。”

①俺答——蒙古族的一個重要領袖,活動於如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和河套一帶,晚年受明朝封為順義候。

②貢馬互市——俺答用馬匹交換明朝貨物,這種交換叫做互市。另外俺答每年也送給明朝廷一些馬匹作為貢物。

“卿言甚是。”

楊嗣昌的口才確實好,幾句話說得崇禎十分滿意,頻頻點頭。其實同俺答議和的一段歷史,崇禎並不是不清楚。這事情發生在六十年前,他的曾祖父隆慶皇帝治世的時候。那時候國家的底子還很雄厚,加上內有張居正和高拱等名臣在朝,外有許多名將鎮守九邊①,大明帝國的力量比俺答強大得多,所以才能夠取得較好的和議結果。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根本不能同六十多年前的歷史相比。不過由於崇禎急於要向滿洲求和,所以一時不願認真地想想罷了。

李自成 第一部分(6)

①九邊——明朝從遼東到寧夏,設立九個邊防軍,稱為九邊。

“洪承疇同孫傳庭全力追剿闖賊,”他又問,“近來甚為得手,是否能夠一鼓盪平?”

“據洪承疇、孫傳庭兩臣所奏,李自成所糾合之各股流賊,有的擊潰,有的殲滅,有的投降,所餘無幾。目前大軍猛追不放,四面堵截,務期一鼓盪平。闖賊欲往河南,人湖廣,奔四川,均不可能,不得不從商洛山中向北逃竄。洪承疇已在潼關南邊佈置重兵,設伏以待,想不日即有捷報到京。”

皇上蒼白的臉孔上閃出一絲笑容,隨即稍微提高聲音說:

“先生請坐。”

楊嗣昌趕快叩頭謝恩,然後起身,同時有兩個太監聞聲進來,在皇帝的斜對面替他放了一把較矮的檀木椅於。他剛坐下去,皇帝又叫“賜茶”,他又站起來躬身謝恩。

崇禎的精神振作起來,剛才的睏倦都沒有了。他從宮女手中接過來一杯熱茶,喝了一口,用莊嚴而有信心的聲調說:

“如能一鼓盪平,皆先生居中排程之功。”

楊嗣昌躬身說:“這是上託皇上威靈,下賴將士用命。微臣以駕鈍之材,辜負皇上寵信之深;自任本兵以來,內而流賊遲遲未滅,外而虜騎人犯,直逼京師,致使陛下午夜憂勤,寢食不安,實在罪該萬死。”

“卿的困難,朕甚明白,不用多說。”停一停,崇禎又說,“張獻忠已經就撫,李自成是國家心腹大患,如能蕩平,其他流賊自然容易殲滅,不足為慮。”

“陛下所見極是。李自成為死賊高迎祥舊部,在諸賊中最為強悍。目前只要將闖賊蕩平,其餘諸賊聞風喪膽,當可不戰而降。”

“張獻忠受撫後,是否確有誠意?撫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