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3 / 4)

小說:給理想一點時間 作者:向前

“7·23”動車追尾事件後,微博上對有關部門的反應罵聲一片。我和一個朋友就下面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有關領導”知道這些群情激憤的聲音嗎?朋友認為:“他們”當然知道,點選微博觀察民情,不就是舉手之勞嗎?再說了,“他們”不點選,“他們”的秘書、家人肯定會點選,然後再向“他們”彙報。我的看法卻是:“他們”中很多人可能真的不知道,或者不那麼知道。

認為“他們”可能真的不知道網路上的激憤程度,是因為我相信一個叫做“理性無知”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當“無知”合乎人們的“理性”時,人們可能會努力保持這種無知,刻意逃避可能會干擾這種無知的資訊。

“理性的無知”最早是一些學者用來形容美國選民的。有調查表明,美國很多選民非常無知,比如,大約一半美國人不知道每州有兩個參議員,四分之三不知道其任期;約一半美國人不知道代表本區的眾議員是誰,四成不知道本區的參議員是誰……這些數字自有民意調查以來,竟一直相對穩定。有學者指出:這種無知對於選民是理性的——一張選票能改變整個選舉結果的可能性極小,為了這張選票而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了解政治實在太不划算。在我看來,這一理論可以解釋的不僅僅是選民的無知,理性的內容也不僅僅是時間精力的投入產出分析。刻意的無知可能帶來豐厚的利益報酬,在這裡,無知是一種精明。選擇性的失明則可能帶來意識形態上的自我保護,在這裡,無知則是一種逃避。

“開啟Fox新聞頻道不也就是舉手之勞嗎?你認識的美國左翼有幾個會願意舉起電視遙控器,開啟那個頻道?”我給朋友舉例說。Fox新聞是美國公認的右翼頻道,同理,美國右翼又有幾個願意買左傾的《紐約時報》呢?《紐約時報》可不貴,一個星期天天送也就5。85美元,現在電子版更便宜,降到每週3。75美元。

所以,即使是在資訊自由、充分的社會,人們對資訊的關注和吸收也往往是選擇性的。我曾經寫過一些觀察美國政治的文章。有讀者曾問:你寫這些是不是很容易,把在美國看到的事情給描述一下就行了?我答,可能不像你想象得那麼容易。很多留學生出國之後關注國內“超女”選拔,遠勝於關注美國國會辯論,還有很多幹脆順著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意識形態框架,看見的永遠只是“美帝”如何橫行霸道,而不是這個國家的政治運作機制。一個人“看到”一個事物並不等於他能“看見”它,人們往往需要穿過重重意識形態才能看見自己所看到的東西。中文裡有個更簡潔的詞,叫做“視而不見”。

理性的無知,中國人當然不陌生。最極端的例子是大躍進。農民自己就是種地的,豈能不知“畝產萬斤”的荒謬?科學家有基本常識,又怎會不知土法煉鋼煉出來的都是什麼東西?各層幹部炮製假資料,又怎能不知“大好形勢”後面的巨大災難?至於毛主席,總有人用“他被下面的人給矇蔽了”來為之辯護,要我看,與其說他不知道,不如說他不想知道。這個情境裡,對於一些人,無知可以帶來利益;對於另一些人,無知可以帶來安全;對於還有一些人,無知則可以滿足其意識形態的偏執。在這裡,無知就像一塊大肥肉,各路蒼蠅、螞蟻、豺狼可以蜂擁而至各取所需。

今天的中國與大躍進時代當然不能同日而語,但精明的無知和自我保護式的矇昧依然盛行。一位“體制內”的退休長者曾告訴我,他認為,他們那一代人之所以有的人很開明有的人很保守,“一個重要的區分點就是上網還是不上網”。上不上網,說起來只隔著點選一下滑鼠這個簡單的動作,但這個動作裡包含的,卻是一個人從成見裡出走,與自我訣別,從溫暖機艙跳向未知大地的巨大勇氣。

萬一降落傘打不開呢?他們可能擔心。於是他們繼續待在溫暖的機艙,對大地上的聲音充耳不聞。於是“群眾”當中,出現了一群越來越“不明真相”的領導。現在,令人擔憂的是,那些坐在機艙裡的人,和那些大地上的人,他們攜帶著各自眼中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在高速接近。有一些事實,那麼多事實,我們知道,但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而我們不知道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這樣兩個疾馳的世界互相追尾時,該是怎樣的場景?

37

張鳴:被塞了一嘴糖的巡視組

2011年09月19日07:39 南方都市報 我要參與(0)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傳統的中國人,每個人家都供一個灶王爺,說是一家之主。但查查神仙譜,這個灶王爺其實是玉帝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