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仁氣血翻湧,雙手都有些顫抖。
不管是他做吳王還是做天子,從來沒有受到過如此大的尋釁,他指著顧衍的背景,久久說不出話來。
隨著顧衍昂首挺胸的離開了眾人的視線,周弘仁氣的仰倒,跌坐到了龍椅之上。
總管太監喊了退朝,才扶著周弘仁下去了。
眾臣鴉雀無聲,面面相覷,誰都不敢在此議論什麼。
等散朝後,這朝堂上的君臣對峙像是長了翅膀的鳥兒一般,沒多久就飛遍了百姓的耳中。
更有文人墨客以此為題,明嘲暗諷,茶樓說書人不停地在渲染,關心天下民生的學子在討論,一時間,周弘仁寵信趙氏姐妹,任由趙家惑亂朝綱的話,處處都是。
等著周弘仁知道的時候,已經傳遍朝野,想禁止也晚了。
顧衍閉門謝客,誰也不見。
但是該有動作卻是一步沒少,白蓮告訴他一個道理,很多事情,要靠輿論來完成。
京城中這樣的聲音之所以多,是因為他提前做了準備。
周弘仁的性子他不能說是十成十的瞭解,至少也瞭解八分。
他知道,一旦提出處斬趙宜坤的話,周弘仁一定不會同意,趙宜坤那樣的,如果周弘仁夠聰明,應該棄車保帥,偏偏周弘仁為趙家人左右。
顧衍料準了他的態度。
既然要做,便要做的名正言順些,說不在乎後世的評價,那是假的。
顧衍等了三天,終於收到了京中最新的訊息。
趙宜坤一進京便被大理寺的人帶走了,是周弘仁的命令,周弘仁的江山都快坐不穩了,還哪裡顧得上大舅哥。
隨後便是問罪,定罪。以及另外的兩個條件,周弘仁也都頒了旨意下去。
之後就是封顧衍為帥的旨意下達,顧衍的目的已經達到,自然沒有再推辭。
顧衍出征之日,便是趙國舅人頭落地之時。
為此,趙皇后跟淑妃沒少因為這個在周弘仁面前求情,只是周弘仁想著朝中無人可用,更兼之朝野上下的輿論壓力太大,周弘仁也無可奈何。
如今趙家恨慘了顧衍,恨不得生吞活剝了,偏偏卻拿他無可奈何。
此次出征,吳勁夫,羅信,宋戟都是隨行的,這倒是出乎了周弘仁的預料,因為吳勁夫在禁衛軍中的地位牢不可破,羅信宋戟分別掌管著金吾衛和巡防營,他們這一走,豈不是給周弘仁機會,找人替代了他們。
顧衍沒有與他們解釋,只說這一去,京中遲早會出現亂子,免得他們到時候不好脫身。
禁衛軍去了一半,都是吳勁夫的親信,用起來也安心,還有徵集的十萬軍,在顧衍的帶領下,揮師南下。
白蓮在永州已經知道了顧衍大軍南下的訊息。
包括之前朝中的紛紛擾擾,白蓮都一清二楚,旁人不明所以,白蓮心中是清楚的,在聽到隨軍的都是顧衍的親信的時候,白蓮就知道,再回京城的時候,天下將易主。
ps:今天先一更了,家中有事,還請多擔待。
還請喜歡本書,追到現在,與我一路相隨的朋友們,將本書分享給更多人,作者君需要你們的幫助,拜謝了。
感謝阿蓮,胖胖,雨的詮釋的打賞,還有其他姐妹的月票。
(未完待續。)
第579章 上戰伐謀
與南召的仗並不好打。
首先,寧王佔據著地利的因素,若說是沙漠還有孤山作戰,自然是難有人能與顧衍匹敵,南方多水,水戰顧衍並不熟悉。
有的只是對兵法軍事的敏銳度而已。
出征前,顧衍與周弘仁的君臣對峙朝野皆知,趙國舅被處斬,百姓拍手稱快。也好在是顧衍出征,因為這些事情使得顧衍在百姓中的聲譽極高。
好歹算佔了一樣人和。
大軍到了彭城後,就以此為據點,再往南便是落入寧王手中的城池,包括江城在內,琉璃江北岸皆已經被佔據。
顧衍的大軍到了之後,並沒有急著收復失地,而是在觀察,在瞭解。
寧王也並沒有像之前那樣發動進攻,顧衍不是別人,他戰無不勝,在西北宛如戰神一般的存在。
對此,寧王還是有顧慮的。
在顧衍觀察他的同時,他也在觀察著顧衍。
顧衍看了開戰以來,寧王作戰的手法,心中讚了一聲,白蓮說過,在前世裡,他是與自己平分天下的人,如今看著他的領兵和作戰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