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的。
但是,張友仁對玉帝殘魂利用大道之力的經驗和感悟卻非常留意,他再次藉助這些經驗完善了自己的大道。本來,他兼修五行,對於各種本源之息就極其瞭解,再加上玉帝的經驗,對於五行本源之力,理解就極其深刻。
如此,他在水裡的身法或戰鬥力,早就遠超敖欽的認識了。
而且,因為與玉帝殘魂的一番爭奪,他的大道法則和仙元修為都有極大的提高,只是機緣未到,尚不能突破金仙之境。但是,真實實力,卻比敖欽強了許多。
他也不理會敖欽耍點小脾氣,一邊在前行中理順自己對水之本源的理解,整理玉帝殘魂的記憶和經驗,將它們徹底變為自己的修為,一邊觀察大海深處,對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所驚歎。
大海深處,峽谷深澗隨處可見,時而波濤起伏,時而風平浪靜,如女人變臉一般,時時變幻。
而整個大海,猶如一個包容永珍的容器,憑你浪滔掀天,它自巋然不動。
包容!
這種包容是大海海岸對匯聚於四面八方海水一種濟世情懷,這也是一種有情之道!
像天空一樣寬闊、透明,像大海一樣廣浩深沉!
放開心胸,擁抱一切。
草木有情皆長養,乾坤無地不包容!
在這一刻,張友仁悟了。
他感悟到天地乾坤對於大道竊取者的包容,感應到平民百姓對仙神竊取資源的包容。
天道包容修士竊取大道,卻在這種竊取中,將修士所獲得的感悟回饋於天道,令其規則更加完善,時代變遷中,更加進步。
百姓包容仙神竊取資源,卻在這種包容中,讓修者斬山開路,遇水搭橋,劃五湖四海,坐享一片詳和。
修仙道之人也需包容,萬法歸宗,有容乃大!
只有不斷吸取各種法則和大道,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攀登更高的山峰。
當然,包容不是放縱,也不是一味地妥協。
正如天劫是天道對竊取大道者的懲罰,信仰之力的缺失是平民百姓對修士過分掠奪資源最樸實的反抗。
張友仁腳踩海水,整個人散發出一道出塵的氣息。
“他在悟道!”
第三百七十四章跟蹤而至
“他在悟道。”
敖欽恨不得給自己一巴掌。
他是龍宮三太子,也算見多識廣了,卻從沒見過資質如此妖孽的人,不,是神!
自從鷹愁澗相識以來,敖欽也跟隨張友仁十來年了,從張友仁還是一個地仙境界的修士,到現在的天仙巔峰,他的進步之速,提升之快,令人咋舌。
而且,張友仁並沒有因為提升過快而造成根基不穩,反而自身大道十分深邃,法則領悟領先同境界諸多修士。
敖欽想想自己還為得到父親不惜本源賜予的水源珠,晉升為金仙而沾沾自喜,比起張友仁的進步來,他連渣都不是。
搖了搖頭,他只能將這一切歸諸於張友仁是玉皇大帝,受天道所佑了。
感嘆之餘,敖欽並不因此而放鬆自己的職責。他知道,這次陪同張友仁進入東海海眼,不但要救出分水將軍申公豹,替他和天蓬元帥解除上古詛咒,還要守護好張友仁這個大天尊的安全。
要不然,恐怕四海龍王饒不了他,天庭眾仙更不會放過他,就連他自己也不能饒恕自己。跟隨張友仁以來,敖欽不但在修為上,對張友仁佩服之極,更是在人格上,對他崇拜有加。
龍生九子,各各不同。龍族對於血統與種族本就看得很開,但是,他仍然對張友仁帶領眾生共奔大同的理想願景為之驚歎。
這是大毅力和大宏願,還得大勇氣,才有可能實現!
以敖欽的心性與修為。連想都不敢想些事。以前。他曾經對張友仁這番大願景產生過懷疑。認為張友仁不過是想重返天庭,為此找一個大義的藉口,哪知道,強勢迴歸之後,張友仁每一個佈局,每一份精力都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敖欽朝六十餘位金仙水族強者揮了揮手,一道大陣瞬間佈置在張友仁周圍,將他圍得密不透風。固若金湯。
敖欽知道,張友仁這番大道領悟容不得打撓,而且,也不知道何時才能領悟完成,他不敢有半分掉以輕心。
就在敖欽佈置張友仁的安全事宜之時,一直悄然跟隨而來的大黑天帶著數十個實力強大,身上帶著殺戮之氣的佛門護法也進入這片海域。
“咦,他們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