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別。
他很快就學會了吹簫。教他的人,是“三舒”。
“三舒”是誰?
——“三舒”就是當時諸葛先生身邊的三位好友:哥舒懶殘、舒無戲、舒漢武。
哥舒懶殘因慕“自在門”大師兄懶殘大師葉哀禪之為人作風,因而易名為“懶殘”。椐悉他早年也東征西伐,在哲宗時立下不少顯赫軍功,不知何故,現在已厭倦沙場,厭絕武林,真的又懶又殘,只願在諸葛小花身邊想想奇謀,度度計策,下下棋,啖啖酒,談談天,別的功名富貴,他一概不理,遊手好閒,平視王侯,橫眉權臣,只好睏覺,平時老不愛動,閒來只記記事,抄抄寫寫,累積成冊,裝訂成書的,逐漸堆滿了一層高的樓閣,那是諸葛小花讓給他的“知不足齋”。
——那時候,“神侯府”的勢力,還沒有完全建立。
“神侯府”也並未完全定址。
那時候,徽宗才剛重用諸葛小花,諸葛雖已出手護駕了一次,使天子倖免於難,但他的實力未足,羽毛未豐,趙佶還沒有撥封“神侯府”予之,反而為了要借重他的絕世武功,勒令他進住皇宮偏室,以便一旦遭遇狙殺時,可以及時趕到護駕。
諸葛這時候,就住在“一點堂”內。
這兒,也就是當朝皇帝倚重的權臣居停之所。有時候,皇帝為了召喚方便,或有重大朝會得在幾天內連續召開,各地遠道而來的重臣都在得到皇帝御準的情形下,可以留宿在偏殿之內,久而久之,他也特別劃出一爿偏殿來,叫“皇化殿”,讓一些當朝受盡寵信的權臣,例如曾布、章惇、安惇、童貫、蔡京、蔡攸、梁師成、王黼、朱勔等都曾先後住在那兒,雖然各自劃分地段宮室,但品流複雜,各自為壘,外爭內鬥,暗潮洶湧,一不小心即有殺身滅門之獲。
諸葛一再明令,他府裡和麾下的從屬都得謹慎小心,千萬不要動輒得咎,招惹麻煩。
諸葛特別在“一點堂”裡撥了“知不足齋”三層樓,讓哥舒懶殘師徒三人擺放他們的紀事、資料,而哥舒偶爾也替諸葛運籌帷幄,審時度世,諍言諫計。
另一“舒”是“舒無戲”。此人在朝中幾次升官,官至二品,又幾次罷官,貶為平民,幾起幾落,他依然故我,豪邁大氣,不拘小節,我行我素,依然故我。他現在是諸葛先生的“上賓”——也就是說,這是他“失意”的時候。
另外一“舒”,就是舒漢武。
他原是“徵邊大將軍”,曾打了不少仗,退了不少敵,更打了不少慘烈的戰爭,以及打贏了不少的轟轟烈烈的大仗:當然,百戰沙場聲名裂——舒漢武也吃過敗仗。
一輩子打了四十七場勝仗,自敵手奪回不少邊地,殺退了不少侵掠軍隊,一次因為中伏,加上全無援軍,終於打敗了一次,便子亡家破,幾乎遭朝廷滅族處斬,幸諸葛挾剛護駕有功之勢,百般求情遊說,才為舒漢武開脫死罪。
舒漢武吃了那一次敗仗後,一再言武,消沉隱伏,韜光隱晦自號“大坑”,意即他巴不得自己挖一個大坑跳下去,也有一個盛傳:就是那一個敗仗,他令殘存的部隊,挖了無數的坑把戰死的同袍埋了進去,而自從那時候開始,他也不活了。
他的心已埋在坑裡。鬥志也埋在坑裡。
他與坑內的戰友同活。同死。
——是為“舒大坑”。
諸葛就是為了這個,力邀舒大坑留在他的“一點堂”裡。
他待之如貴賓。
英雄莫問出處。
好漢不計成敗。
臨行,諸葛交代無情,多跟“三舒”學習。天道唯勤。他也請託“三舒”和大石公以及另一義子,多照顧無情。
他始終不放心。
放不下心。
因為這個少年脆弱而敏感。
他不怕他身有殘障,而是怕他:感情用事。
因為他一早看出了少年盛崖餘,其實是個多情少年。
多情總被無情傷。
道是無情卻有情。
許是因為寂寞,或是因為天資聰明,無情在收到諸葛饋贈的竹簫之後,不到半個月,不但已學會了吹奏,而且還吹得很好,奏得很好聽、很幽怨、很動人。
簫聲中,總是帶著寂寞與愁傷。但隱隱透露著的,還是無奈與挫敗。還有一種感覺:不知怎的,一般人聽了,有時會不寒而慄,雞皮炸起。
就算是功力修為達到相當高深的哥舒懶殘、舒無戲、舒大坑聽來,也在愴然中,忽然有點心驚。
就像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