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論劍 作者:西門線上

心聲,2007年《人民論壇》新開設了欄目“千人問卷”,緊扣社會熱點和社會現實問題,組成專門調查小組,採取調研調查、問卷測評等方式,充分利用人民論壇調研基地與專家學者資源,透過問卷調查、專家調研、記者採訪、網路民意測驗等多種渠道,獲取有效資訊,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提供政策諮詢和服務,從而透過“千人問卷”搭建起理論與實踐,學者、官員與百姓之間的橋樑,真正服務大眾。

文化:為經濟競爭注入生命力

唐任伍

文化不但是促進經濟高速增長的軟要素,而且是直接的生產力

如果把一個經濟主體比作一個生命體,那麼文化則是它的靈魂。21世紀是“經濟文化一體”的世紀,“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中國經濟加快了發展的步伐。

經濟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弗朗索瓦•配魯曾經說過,各種文化價值在經濟增長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經濟增長不過是手段而已。正是積澱了幾千年並且一直在薰陶著中國社會人生和人心的中國文化中的精華,在社會轉型成功後的中國,煥發出了巨大能量,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進入現代化建設的今天,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它與人力、知識等其他資源一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資源,並且深刻影響著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的生活、工作、行為方式和思想。具體地說,中國文化對於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生命力,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造就了具有社會責任心的新一代知識分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得益於知識經濟、資訊經濟的高速發展,作為知識和資訊資源主體的知識分子,其狀態、境界和德性如何,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中國現代化的建設中,最需要者尤為具有儒者氣象的“儒工”、“儒商”和有儒者風度之技術人員。中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前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是一種積極的“入世精神”,即積極關注社會現實並投身於改造社會現實的人生態度,提倡經世致用、興邦論國,如《大學》中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潔身自好的價值觀念,天然的對社會進步承擔的責任意識,對名利的謙讓、淡薄的風骨,清廉自守、不求聞達、視名利如浮雲的品格,成為降低經濟增長成本、促進經濟快速增長、提高經濟競爭力的精神動力。

注入企業文化,培養群體意識。現代經濟增長是多種要素綜合的結果,企業尤其承擔著經濟發展的主要責任。作為一種以倫理規範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融入企業,經過調整與現代市場經濟執行機制相協調,可以在培養企業的群體意識上發揮重要作用,從而造成企業內部的和諧風氣和團隊精神。

提倡世俗倫理,調整社會風氣。這種世俗倫理首先表現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如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等;同時也表現為在各種社會倫理關係中的行為規範,如家庭生活中的父母子女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又如社會生活中的國家與集體、上級與下級,以及朋友、同學、鄰里等關係;特別表現為崇尚信義,重視誠信的意識。而誠信恰恰是剛剛進入市場經濟軌道的中國社會最稀缺的文化資源,弘揚“人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的中國文化,提倡誠實守信、守法經營的社會風氣,抵制和打擊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恰巧能夠為沒有經過工業革命和發達商品經濟階段的中國市場經濟提供有效的倫理工具。

和諧人際關係,舒展緊張氛圍。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我國經濟發展中公司與公司、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矛盾日益尖銳,經濟要發展,社會要前進,更需要一種以提倡“和”作為宗旨的寬容文化,使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緊張關係緩和,舒展劍拔弩張的氛圍,而不需要相互報復、相互廝殺的極端主義。中國文化中的“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為社會提供了對話、溝通、協調的理性方式來替代對抗、誤解、衝突,鈍化“競爭”的壓力,消磨掉一些“競爭”的鋒芒,由此化解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和衝突,有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

機遇大於挑戰:崛起不是夢(綜述篇)

林毅夫

我國經濟發展可謂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後發優勢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巨大的潛力,然而,保持增長面臨著來自經濟的週期波動、城鄉差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