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發揮工資增長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行業工人成本資訊等對工資水平的引導作用。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調製度,促進形成企業普通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深化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完善個人收入申報制度和資訊體系建設,加強個人所得稅徵管。
二、解決“民生之本”
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後幾年內,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全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有1400萬人下崗失業,即使經濟增長保持8%~10%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鎮勞動力供求缺口仍有1000萬人左右,加之農村還有大量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問題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是我們必須長期面對和積極應對的艱鉅任務。
因此,要堅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大力支援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非國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完善促進就業的責任體系,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強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指導和服務,著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三、要築牢“託底之網”
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託底之網”,對落實民生舉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證作用。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依然較低,覆蓋範圍也有待擴大,還有大量的人群應儘快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要按照“增加保障線,擴大保障面,力爭全覆蓋”的思路,加快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
做好基本養老保險工作,逐步把農民工、民營企業職工、臨時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進一步擴大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農村低保覆蓋面。加強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保障體系建設和扶貧開支,落實好農村“五保”供養政策,關心和支援殘疾人和老齡事業。
四、要補足“發展之短”
長期以來,我們在發展中重經濟、輕社會事業,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落實民生舉措,要立足於確保公益、促進均衡、激發活力,進一步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著力解決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滯後問題,逐步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堅持教育最佳化發展,加快義務教育普及、優質和均衡發展,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切實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和水平,實現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落實對經濟困難和智障、殘疾學生的教育資助,保障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完善助學和獎學體系,規範招生和教育收費。統籌各類教育資源,大力發展社群教育,形成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良好氛圍和條件。
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保障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的責任,加強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監管,確保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建設面向基層、服務大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城鄉社群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豐富群眾生活。
五、要暢通“訴求之道”
暢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安全閥”和削減社會不滿情緒的“洩洪器”。當前,我們既處於發展的黃金期,又處於矛盾的凸顯期,伴隨著各種利益的調整和群眾民主意識的增強,人們的利益訴求表達意識日益覺醒,開始用各種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陳述自己的種種不滿,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引發社會衝突,削弱黨的執政基礎。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適應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暢通群眾訴求渠道,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軌道。要堅持領導幹部聯絡基層制度,定期開展接訪、下訪和蹲點調研,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完善基層民主制度,讓不同利益主體都有表達自己訴求的平等機會;完善決策聽證制度,保證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完善政務資訊公開制度,讓公眾對與自己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事情及時瞭解。透過制度建設,保障公眾的話語權、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讓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充分表達。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關鍵在幹部 根本靠實幹
關鍵在幹部 根本靠實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