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4 / 5)

難。例如,日本收緊封鎖

的繩索,切斷了中國工廠嚴重仰賴的機器、配件、原料和燃料的輸入。內地

的許多工業裝置已經陳舊——例如紡織工業中的機器造於 20 年代以前——

沒有備品和配件,因此損壞迅速。許多材料——如高合金鋼——在中國國內

是得不到的,而一些工業部門要繼續生產,這些材料又是至關緊要的。

熟練工人的缺乏也阻礙了中國的戰時工業。當地招收的工人新離開農

村,往往對機器或者勞動紀律缺乏最起碼的瞭解,因此,熟練的產業工人不

得不從沿海城市招募。但是,到 1940 年,只有大約 42000 名熟練工人隨國

民黨政府進入內地。工廠的經理們為蒐羅熟練的僱工,開始挖其他工廠的牆

腳。這種競爭抬高了工資。它也助長了有破壞性的高速率的勞動力流動——

1940 年每月大約有 10%的熟練工人,18%的非熟練工人流動。1943 年 5 月,

全部工人的月流動量為 23%。這種驚人的不穩定與普遍缺乏技術和裝置窳劣

合到一起,導致工人效率迅速下降。例如,在紡織廠,效率被評定為戰前水

平的大約 60—85%。一位電工估計,他的工廠的效率僅僅是在上海時的 1/3。

荒謬的是有些工業陷入了缺乏消費需求的狀況。人民不斷貧困限制他們

只在最緊迫的必需品上花錢,儘管人民極其需要新的衣服,紡織品市場也變

得呆滯,因為他們的購買力已經衰竭。需求的減弱也打擊了生產資料製造商。

例如在 1942 年以前,由於鐵路和防空洞的修建,鍊鐵業曾經繁榮過。當政

府放棄這些專案時,鍊鐵業就陷入蕭條,並損及煤炭和煉焦等有關部門。對

工業機械和軍事裝備的需求仍居高不下。但是,中國的鋼鐵製造商通常不能

① 弗雷恩:《自由中國的新政》,第 41 頁;史國衡:《中國進入機器時代》,第 60—61、134 頁;《戰

時中華志,1937—1945 年》,第 385 頁;陳達:《現代中 國的人口》,第 55—56、112 頁,表 58;陳達:

《中國勞工階級與當前經濟危 機》,《社會建設》第 1 卷第 4 期(1948 年 8 月 1 日),第 17 頁;李紫翔:

《抗 戰以來四川之工業》,第 43 頁;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國民黨中國的勞工問 題札記》,第 20—

28 頁。

滿足這一需求,因為他們缺乏所需要的裝置、原料和熟練的勞動力。②

為了與通貨膨脹作鬥爭,早在 1938 年 12 月政府就最初試圖限定日用和

必需品的價格。這很快證明是無效的。後來政府頒佈了一連串的新規章,取

締商品投機及壓低食品、工業原料和租金的價格。然而,到 1941 年 10 月,

中國銀行宣佈所有這些措施“完全失敗”③

國民黨對價格管制的興趣,在美國於 1942 年 10 月透過一項反通貨膨脹

法後復甦了。因為他們推斷:在戰爭時期,物價管制是現代國家的標記。何

廉和楊格等財政和經濟專家建議重慶領導人不要管制物價,其理由是管制物

價並不觸動造成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而政府也缺乏實施管制的行政手段。

他們警告,管制物價不會有人理睬,並將使公眾的信心受到損害。政府對這

些警告置之不理,於 1943 年 1 月 15 日實行一種新的物價管制體制。黑市被

禁止,違犯者受到恫嚇將被處以可怕的刑罰,直至判處死刑。也是為了管制

物價——以及增加稅收——國家對經選定的商品實行專賣。從 1942 年起,它

著手大量收購這類貨物,並以固定的低價賣出。這些措施影響日用必需品

(米、鹽、食用油、糖、燃料等)、工業品(鐵、鋼材、棉紗等)、出口品

(鎢、錫、茶、豬鬃、桐油等)以及棉花、菸草和火柴等各種貨物①。

政府用管制物價與通貨膨脹作鬥爭的幾次嘗試都未生效。中國缺乏這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