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1 / 4)

③ 關於在戰後菲律賓進行類似的城鎮人口構成模式觀察,見艾倫?C。凱利: 《需求模式、人口變化和經濟

增長》,《經濟學季刊》第 83 卷第 1 期(1969 年 2 月),第 110—126 頁。

城市。這種經濟很像鐵路革命之前的中國。再設想運輸改進了,外貿發展了。

這些新的市場需求使某些農作物價格上漲。但是由於所有的好地都已耕種,

而開墾貧瘠的土地費用又過高,農村已不能增加它們的耕種面積。因此,農

民開始專門生產某種能帶來較高收入的農作物,而運輸和銷售的改進,又使

他們能以買得起的價格得到某些他們需要的貨物。有些地區專門生產糧食,

另一些地方專門生產經濟作物。在這種專業化增強的情況下,農民勞動獲得

的產品數量增加了。這種經濟出口初級的或經過加工的經濟作物。因為新的

就業機會吸引了農民到城市來,城市人口開始比農村人口增加得快了。城鎮

對食品的需求上升了,但是當鄉村不能供應足夠的糧食時,可以從國外進口

少量的糧食。在這種情況下,農戶增加了他們農田的總產量,同時也增加了

上市的餘糧的比例。甚至在生產糧食的勞力得到恆定報酬的假定下,這樣的

發展依然是可能的。①

在 19 世紀 70 年代至 20 世紀第二個 10 年的末期之間,中國的狀況就是

這樣。但是在 1920 年以後,這個過程不斷地受到破壞。19 世紀 70 年代後,

作物專業化的證據是什麼?大豆的種植很快越過滿洲中部;膠濟鐵路沿線農

民種植了更多的菸草;在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江蘇和安徽,

農民們種植花生。②在 1900 年至 1937 年間,油菜的種植面積大約擴大了五倍,

特別是在四川、安徽和河南。中部和南部的省份生產了更多的桐油,河南、

安徽、江蘇、湖北、河北、山東和江西生產了更多的芝麻。③棉花的種植也遍

及華北,特別是在山東、河北和山西。

新的市場需求,使許多地區的農民轉種新的作物有利可圖。弗裡德里

希?奧特觀察到本世紀第二個 10 年裡農村的這些發展:

中國農民如果不受干擾,並且確信自己勞動的果實將屬於他自己,就能相當快地注意到他

們自己的利益。即使華北農民消極,也決非由於感覺遲鈍。要了解這一點,人們只需提出下列事

實:在膠濟鐵路線附近大量增加了花生的種植,或者沿滿洲鐵路全線大量增加了大豆和小麥的種

植;還可以提出上海周圍農業種植的變化:他們種植小麥和棉花替代水稻。①

然而有些地區農民似乎對新的市場資訊沒有反映,在土地利用方面也沒有什

麼變化。一個日本人調查了瀋陽郊外的三個村莊,雖是在 1939 年進行的,但

涉及的時間超過 25 年。他發現甚至在已大規模發展的城市附近,也有一些村

子忽視了新的商業影響。

我們考查了土地佔有關係,以及伴隨的非農業勞動和農田作業的狀況,把民國初期與 1939

年——這時農村處於城鎮迅速擴大的衝擊之下——之間農村的變化作了比較。與民國初期相比,

近年(在瀋陽周圍)運輸、商業和工業已有相當大的發展。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說農業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所運用的同樣

① R。T。香德:《在原始經濟中的買賣和專門化的發展》,《經濟紀錄》,第 41 期 (1965 年 6 月),第 193

頁至第 206 頁;見第 200 頁。

② 天野元之助:《中國農村之諸問題》,第 1 卷,第 103 頁。

③ 滿鐵上海事務所調查室:《華中農村的社會狀況》,第 2 頁。

① 弗里德里希?奧特:《中國穀物產量與穀物進口的相互關係》,《中國經濟雜 志》,第 15 卷第 4 期(1934

年 10 月),第 338—414 頁。

耕作技術繼續沿用到現在。我們調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