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雲長能生擒曹操,將是天大的奇功。不過———”周瑜說著望一眼諸葛亮,淡淡道:“領兵打敗,越是最後關頭,越不可大意鬆懈,否則功虧一簣,後患無窮。”
“公瑾千萬別介意,若想率軍溯江而上追擊,儘管行動吧。誰抓到曹操都一樣。”
周瑜寬慰地拍拍諸葛亮,攤開隨身攜帶的地圖。
“曹操佔領荊州後,奪取江陵作為南進江東的重要據點,我推測他走華容道,應該是打算返回江陵重整軍隊,再與我們決戰。為防止雲長失守,我孫劉聯軍應儘快趕至江陵,先一步搶佔那裡,讓曹操無所依恃。”
於是,他即刻傳令下去,水陸兩軍往江陵出發。
此時,原本駐守樊口的劉備,由於前夜聽從諸葛亮的建議,親率大軍參與赤壁的最後一仗,聞訊後急忙跟著整軍,朝江陵而去。
情勢果然如周瑜所料,關羽在華容道與曹操相遇,最後感念過去曹操的恩德,卻冒著可能以違抗軍令論斬的危險,放走了曹操。
曹操得到關羽的協助,終究先孫劉聯軍一步,九死一生地抵達了江陵。然而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曹仁一致反對他留在江陵重整軍隊,曹操心下也覺得已失去了進取江東的最好時機,終於決定引軍北上,但又不甘心如此挫敗,便留曹仁與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回到北京後,他還上奏皇帝,表示這次完全是由於自己生病,無法領軍,才不得不收兵罷戰,而曹軍戰船和營區的大火,則是因為自己不願讓孫劉聯軍從中擄獲物資,而下令兵士焚燒的。
孫劉大軍大破曹操的訊息,很快就傳遍江南江北,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主帥周瑜的名聲不脛而走,一時間,“江東有公瑾,從此不要緊”,“孫家有周瑜,從此定無虞”的順口溜隨處可聞。
第十三章 瑜亮結
曹操於赤壁之戰失利後,荊州只剩江陵、襄陽一帶為曹軍佔領,孫權與劉備因此決定分治荊州。
由於與劉備相善的劉琦乃荊州刺史劉表長子,因此劉備建議孫權,讓劉琦繼任荊州刺史。周瑜聽聞此事後,認為劉琦才華平庸,野心不大,安排他做荊州刺史,不過還個人情,感謝他在赤壁開戰前的幫忙,事實上整體荊州實權仍屬於孫權所有,故不甚反對,將此事交由孫權身邊的魯肅處理,自己依舊領著程普、甘寧、呂蒙等將領,與曹仁、徐晃對峙江陵一帶。
赤壁戰後,曹操雖然敗走北還,但仍派人堅守江陵與襄陽。為了解除曹操對荊州的威脅,周瑜與孫權商量過,必須趕走江陵的曹軍勢力,於是在孫權的授意下,周瑜帶著數萬精兵,與程普、甘寧、呂蒙等圍攻江陵。
曹仁揚言要在陸地上活捉周瑜,以報赤壁之仇。
這場惡戰打了一年多。
周瑜在和曹仁開戰之前,為將士們制定出兩個作戰原則:一,以消滅曹軍的有生力量為主,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攻堅城,而是設法調動曹仁,在運動中尋找戰機殲敵。二,江東兵少,騎兵更不多,要設法分散敵人,集中優勢兵力,在戰略上以少勝多,在戰術上以多勝少,在戰略上被敵人包圍,在戰術上包圍敵人。
周瑜派甘寧佔領了江陵的近鄰夷陵,引誘曹兵來攻,並在夷陵城下大破曹仁,獲戰馬數百匹,降兵數千人。在以後的數次戰鬥中,曹軍死傷極多,曹仁不得不棄城撤走,而周瑜也在江陵之戰中,被流箭射中。
周瑜為了不影響士氣,當場拔掉毒箭,仍然向前衝鋒。那一仗,把曹軍殺得屍橫遍野,元氣大傷,心有餘悸,徹底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
攻佔了江陵和襄陽,荊州的大門這才關上了。
然而,攻城難,守城更難。
周瑜住進荊州城的第一個晚上,就怎麼也睡不著。
就在他在江陵與曹仁惡戰之際,劉備向朝廷上表推薦劉琦擔任荊州刺史,並趁機攻佔了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郡。
除了桂陽太守趙範,其他三郡都曾向周瑜和孫權求救過,說劉備猶如一頭飢餓而又瘦弱的猛虎,有氣無力,若讓他吞併荊南四郡,這頭猛虎強壯起來,決不會就此罷休,一定會成為江東的大患。
其中的利害關係,周瑜豈能不知,但他再三思慮,還是沒有阻攔劉備。原因很多:
一, 打敗曹操,劉備也出了力,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於情於理都不合,會使江東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譽。 二, 強曹猶在,江東需要劉備這個盟友。
三, 劉備若是被逼得走投無路,很可能會與江東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