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抗美援朝戰爭。4月17日,參加第五次戰役。11月,參加金城防禦作戰。1952年11月底,作為作戰預備隊,參加了上甘嶺戰役,經艱苦奮戰,恢復和鞏固了陣地,徹底粉碎了敵人吹噓的“金化攻勢”,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
入朝作戰期間,湧現了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其中楊春增、伍先華、胡修道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1954年4月,第十二軍從朝鮮回國。
第十三軍。1950年1月前後,第十三軍抽調幹部、戰士1700餘人、騾馬1000餘匹,組成輜重團,調歸第十八軍,支援進軍西藏。爾後,第十三軍在雲南進行剿匪作戰。1950年3月,第十三軍兼滇南衛戍區,歸雲南軍區領導。1950年6月,第十三軍警衛團調第十五軍,並另抽調幹部、戰士1萬餘人組成補訓師,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1954年5月隨第十五軍回國。
第十四軍。1950年3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精神,第十四軍兼雲南軍區所屬滇西衛戍區,歸雲南軍區領導。
第十五軍。第二野戰軍番號撤銷後,第十五軍繼續在川、滇、黔、康邊境地區進行剿匪作戰。1950年12月,該軍第四十三師奉命留駐雲南建設昭通軍分割槽,第十軍第二十九師編入第十五軍序列。1951年3月,第十五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軍長秦基偉,政治委員谷景生,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車敏瞧。在入朝作戰期間,第十五軍戰功顯赫,先後有1。3萬多人立戰功。特等功臣黃繼光、邱少雲就出現在這支英雄的部隊。第仁五軍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該軍於1954年5月奉命回國。
第十六軍。1950年1月前後,該軍除第四十八師調歸川南軍區留守瀘州外,其餘部隊回師貴州,參加剿匪和新區政權建設。軍部兼遵義軍分割槽,第四十六師兼銅仁軍分割槽,第四十七師兼畢節軍分割槽。1951年2月,第十六軍離黔北上,準備入朝作戰。7月7日,抽調90個建制排共3646人,組成兩個團,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9月,第六十二軍一八六師歸第十六軍建制。第四十七師入朝作戰,於1952年3月歸建。11月,第一八六師改為國土防空部隊。同時,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改為第四十八師調歸第十六軍建制。1953年1月,第十六軍入朝作戰,至1958年4月撤軍回國。
第十七軍。1950年3月,該軍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為了加強地方工作,軍部奉命兼貴州軍區安順軍分割槽,第四十九師兼興仁軍分割槽,第五十師兼鎮遠軍分割槽,第五十一師兼獨山軍分割槽。1952年3月17日,第十七軍番號取銷。
第十八軍。西藏和平解放後,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西藏軍區,以第十八軍進藏領導機構組成軍區機關,歸西南軍區領導,駐拉薩。司令員張國華,政治委員譚冠三,副司令員昌炳桂,副政治委員王其梅,參謀長李覺,政治部主任劉振國。下轄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師、昌都警備區、日喀則警備區、黑河警備區、第十八軍後方部隊司令部及騎兵第一團、工兵第五、第八團、西藏軍區幹部學校、獨立支隊、班禪警衛營、第九代本等。1952年2月10日,西藏軍區在拉薩正式成立。3月17日,第十八軍改為西藏軍區,原番號即行撤銷。
第十九軍。軍長劉金軒,第一政治委員張邦英,政治委員汪鋒,副軍長陳先瑞,副政治委員李耀任,參謀長薛克忠。下轄第五十五師(傅光輝任師長,張明任師政治委員)、第五十七師(張復振任師長,張文彬任師政治委員)。該軍建制歸第二野戰軍前曾歸第一野戰軍指揮。1950年初,該軍轉入執行剿匪反霸、建設地方武裝等項任務,至1950年6月底,基本肅清所轄陝南地區的匪患。1950年底,陝南軍區撤銷,第十九軍移防西安兼陝西軍區。
劉金軒兼任軍區司令員,馬明方兼任政治委員。1952年7月,第十九軍軍部改編為陝西軍區,第五十五師調歸西北軍區領導,第五十七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第十九軍及其所屬番號撤銷。
第二野戰軍序例1949年2月5日,由中原野戰軍正式改稱;2月19日中共中央軍委批准成立前委。
中共第二野戰軍前委:委員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李達書記鄧小平第二野戰軍機關: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兼)
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姚繼明軍政處處長餘非情報處處長柴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