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東北戰略區實施統一領導的開始。
中共中央東北局展開工作後,很快便與東北抗日聯軍中的黨組織——中共東北黨委員會接上了關係。
東北抗日聯軍,是日本佔領時期中共在東北地區堅持對日鬥爭的武裝。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人民組成了多股游擊隊。然而,由於各抗日遊擊隊之間和隊伍內部存在矛盾,加上日軍的反覆清剿,到1933年,各游擊隊總數減至數萬人。與此同時,中共黨員李紅光、楊靖宇領導的游擊隊則發展到2000人。1934年秋中共滿洲省委著手建立抗日聯軍,共編成七個軍,並於1935年發表了《抗日聯軍統一建制宣言》。1936年冬東北抗日聯軍又編組了四個軍。1937年對這11個軍進行了整編,編為: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第三路軍,總指揮趙尚志(後為李兆鱗)。其總人數有4。5 萬人。1938年以後,日軍加緊了對抗日聯軍的“掃蕩”,使抗聯又一次遭受嚴重挫折。 1940年1 月楊靖字犧牲。到1942年底,抗聯已不足千人。鑑於形勢險惡,中共東北黨委會(原滿洲省委)決定將抗聯的基幹人員轉移到蘇聯境內。於是周保中等撤到了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
在1945年8 月的蘇軍遠東戰役中,抗聯部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潛入東北繪製日軍防禦工事圖,刺探日軍兵力部署。在蘇聯的三個方面軍中組織了先遣作戰分隊,還有一些人被空投到戰略目標擔任偵察和嚮導工作。也可說他們是最先進入東北的中共武裝。
1945年9 月初東北抗聯骨幹分四批乘飛機進入東北,這些抗聯部隊分別是:第一批,1945年9 月6 日,由李兆麟、王效明率領,共170 餘人,自蘇聯遠東到達哈爾濱、吉林、延吉地區。第二批,於9 月7 日由彭施魯帶領,自伯力飛抵佳木斯地區。第三批,由周保中率領,分乘四架飛機,於9 月8 日分別到達長春,瀋陽。第四批,分別由王明貴、範德林、董崇彬帶領,於9 月9 日飛抵齊齊哈爾和大連。
就在彭真、陳雲一行飛往東北的當天,劉少奇致電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提出了當前的工作方針:“向北推進,向南防禦”,具體內容是:為實現力爭東北、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的計劃,將新四軍江南主力部隊立即轉移到江北;調華東新四軍主力10萬人到冀東,或調新四軍主力到山東,再從山東、冀魯豫抽調10萬人至15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留下一部分力量堅持和發展華東根據地。毛澤東表示贊同。
在頒發給各中央局的《關於目前任務和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中說:“目前我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發展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民主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
中共中央此時還調派了大批幹部赴東北,以加強東北黨和軍隊的領導力量。
繼彭真、陳雲到達東北後,中央又派出了政治局委員高崗、張聞天。其
他相繼派遣到東北工作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有林彪、李富春、李立三、羅榮桓、林楓、蔡暢、王稼祥、黃克誠、王首道、譚政、程子華、萬毅、古大存、陳鬱、呂正操、蕭勁光等。這些中央領導人中,絕大部分擔任和兼任了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及其各軍區的領導人,為這支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5年10月31日,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任命林彪為總司令,彭真、羅榮桓為第一、第二政委。
林彪8 月24日離開延安,同行的有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劉伯承、鄧小平和新四軍的陳毅等人。林彪的目的地是山東,接替羅榮桓任山東軍區司令員。
當到達河南的濮陽時,一行人接到了中央“萬萬火急”的電報,要林彪、蕭勁光、江華、鄧華、李天佑、聶鶴亭等原定去山東的同志,立即轉道去東北。
林彪是黃埔四期學員,湖北黃岡人。經歷過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沿營長、團長、縱隊司令、軍長和軍團長的職務拾級而上。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
此刻,再一次被委以重任並晝夜兼程趕赴東北的林彪,正緊張的思索著。
不苟言笑,陰沉著臉,似睡非睡,這是林彪思考問題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