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1 / 4)

那樣古板,更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愚蠢。他們的喜怒與今人同,他們的好惡也和今人無異。

歷史的煙塵後,都有同樣的人性。

而且,我尤其覺得,古人中的精華又遠遠聰明過我們。那時的科技水平如何,其實是與智慧程度無關的。

那些線裝書、活字印刷,那些纖秀小楷、豪放草書,承載的是我們學不完的智慧。我們沒有笑話的資格,我們惟有低首下心。

一個對自己的祖先不敬的民族,難道能指望得到後世的尊敬?

張居正在短短的十年執政時間裡,以一人的智慧與執著,扛起了一個老大帝國的沒落之門,放萬千的生靈到富庶、平安、有序的光明中去。

這不是捨身飼虎?這不是荷戈獨戰?這不是為民立極?(霸氣 書庫 |。。)

這些讚譽,他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他做到了。

空言人人都會,能做到一二件事的,方為民族的脊樑。張居正為百姓做到的,就不止一件兩件了。

他當年面對的,是連年的國匱民窮。嘉、隆年間,太倉歲入不過200餘萬兩,支出倒有400萬多兩。年年虧空,政府還在運轉,也真是夠難為宰輔的了。

兩大問題,如椎刺骨。

一是錢不夠怎麼辦?二是錢從哪裡來?

若是庸人治國,那想也不用想,就是一個“刮”!盯住的是普通老百姓的錢袋子。

而張居正的所為,則是盯在了達官與富戶的身上——在錢多的地方才能找到錢嘛。

他承襲了漢代理財家桑弘羊的思路…——“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也就是,不給老百姓加稅也一樣能弄到錢。

自推行考成法以後,張居正十分有信心。一套有效率的行政機構,就是對財政改革的有力保障。他說:“考成一事,行之數年,自可不加賦而上用足。”

為何不加稅,錢也可以夠用?張居正攤出的底牌是兩個:“懲貪汙以足民”,“理逋負(清理逃稅)以足國”。

官不貪,百姓就鬆口氣;有錢人把應繳的稅繳足,國家就鬆口氣。

又是一個豎雞蛋式的簡單解法!

——不是人們想不到,是根本沒往那個方向上想。寧願拿刀去剔鷺鷥腿上的肉,不願意去割肥豬身上的膘。

自負的執宰其實就這麼愚不可及。

向誰下手,張居正有數。

大明的賦役,田賦佔了大頭。滾滾銀錢須從田畝上來。那麼,天下的家底究竟有多少,從王朝的中期開始,就是一筆糊塗帳了。

國初的時候,朱老皇帝為徵稅,創立了“黃冊”,相當於戶口簿,包括每戶的丁口、田宅、資產,都全部列上。黃冊一式四份,布政使司、州、縣城各保留一份,另一份以黃色封面上報戶部存檔,故名“黃冊”。

洪武二十年,又用了十年之力,把全國的耕地丈量了一遍。根據測量結果制定了“魚鱗圖冊”,將業主姓名、土地四至、土質等級詳細登記,一鄉一冊,州、縣各有匯總的總冊。凡有土地買賣,要在官府辦賦役隨轉手續。這個圖冊上,因為畫的土地形狀似魚鱗,因而得名。

田賦的數額、勞役的攤派,都要根據這兩個冊子。

但這些冊子到了後來,就沒用了。很多土地悄悄玩起了隱身法。

原來,明代由於官俸微薄,與大宋差了十萬八千里。皇帝也知道幹部靠工資八成是吃不飽飯,就特許官員及其親屬可以免除徭役和一部分田賦。包括未入流的教官、舉人、監生、生員,連帶光榮致仕、免官在家的,都有不等的減免(優免)。以四品京官為例,北方籍在家的,可以每畝五升免300畝,江南籍的可以每畝三鬥免50畝。在職官員免的就更多。

只要有特權,權就能變錢。皇帝的這一開恩措施,在明中期以後,也成了來錢的途徑。 由於賦稅日重,那些沒有優免特權的富戶不願意承擔,就開始玩起了隱身法。將田地掛到官紳、監生、生員、吏丞名下,這叫“詭寄”,只須向官紳等交“私租”就行(又是潛規則)。把田地分散掛在鄉鄰、佃戶、僕人名下,這叫“花分”,讓這些貧戶替自己交稅、當差。將自己的田產請縉紳冒認,這叫“投獻”。幾種方法,都可以逃避國家的賦稅。

有的官紳享受了特權還嫌不足,又將自己名下的良田謊報為荒地山林,或者乾脆以多報少。做這類事情,需要與當地官府勾結,父母官少不了又可以撈上一票。

每年編審黃冊的時候,官府門庭若市。富戶行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