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會使中國經濟處於巨大的風險之中。漸變與高效是中國房地產行轉型的關鍵詞。
中國經濟模式被捆綁在以房地產業為主的既定的經濟發展路徑上,這種模式不是好事,卻是現實。面對這樣的情況,考慮到各方的承受能力,採取漸變政策才是社會成本最低的方法。與此同時,政府應該提供優質房地產企業以發展空間,透過此輪房地產市場調控使房地產企業利潤逐漸下降,將低效與低質企業驅逐出市場,而使有信用、市場效率高的企業支撐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未來,達到優幣吞併劣幣、澄清市場秩序的目標。從現狀來看,小地產商林立的局面未能改觀,王石所憧憬的房地產產業化鏈條遭遇資金、原料、土地各種圍牆封堵,還是比較遙遠的夢想。
最後,並非最不重要的是,不同地區應實行不同的政策。各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消費格局不同,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型市場可以降低投資性需求,但不可能徹底消滅投資性需求,二三線城市的擠泡行動與大城市的擠泡理應區別對待。如果為了基本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任由政府之手深入資產品定價系統的各個細節,會讓經濟徹底失去活力。
附記:晚與幾個老友以及滬上房地產李、胡等房地產研究人士一起,談到房地產現實中的圍城,大受啟發,日後當著之於筆墨。產業鏈、配套、土地分割狀態、投資品的定位,種種存在矛盾之處。
二手房鬆動是個訊號,值得密切關注。(2008…07…04)
房地產市場為何反智反商
我們在近期的房地產市場中再次見識如下惡性迴圈:房價上漲引發民怨沸騰,政府出手以加稅、緊縮信貸、限價、清查中介與房地產開發商等方式積極調控,但緊縮引發的往往是需求暫時抑制之後的房價報復性反彈,政府不得不再次出手進行調控。
房地產政策與貨幣、股市政策非常相似,政府在市場與調控之間疲於奔命,政策往往是壓力下的短期產物,而不能高瞻遠矚地著眼於資本市場與社會保障基礎的建立。結果不僅使政府的調控政策空間更小,市場與行政界限混沌一片。更要害的是,在低水準的預測與罵街式的爭吵中,房地產市場的融資、流通瓶頸越卡越緊;反商反智文化氾濫,於事無補,於民有損。
惡性迴圈之所以打不破,首先是因為陷入抑制需求、減少交易的陷阱中不能自拔。這種來源於抑商以及圍剿“投機倒把”傳統的房地產方法論,其理念的核心是將投資獲益視為道德罪過,將商品的供應不足導致的物價飆升歸咎於交易頻繁所暴露的人的逐利性。
房地產市場大部分不屬於炫耀性消費,只要供應充沛,對保障型住房與普通商品住房以及高檔商品房進行有效區隔,價格沒有降不下來的道理。但令人遺憾的是,政策與降價的目標背道而馳。
我們的房地產政策有許多是反市場常識的,因此也是反智的。中小城市土地拍賣屢創天價,只有一個解釋,政府嚴格控制土地的資訊帶來市場心理預期變化,當人們普遍認可土地供應緊張與需求者眾時,資產價值就有了重估的基礎。當大多數交易者認為某個資本品會值高價時,它就值這個價格,這是心理金融學的精義。最近對小產權房的清理是強化而不是淡化了土地升值的暗示。
第一篇第二章 時遠時近,開發商與政府在博弈(4)
在中小地產商融資與普通購房者的二手房交易上,有關部門繼續秉持反交易抑投資之旗,在加稅和緊縮信貸上大做文章。從信貸上來說,房地產貸款在傾向進入加息通道的數年間,個人房貸的負擔已經增加了10%以上,同時提高首付比例至50%,增加貸款成本的餿主意層出不窮。政府如果依此行事,受害最大的將是那些既夠不上經濟適用房購買資格、也無力以大筆現金購房的普通工薪階層。
稅務部門最樂意聽到的加稅建議早在一些地方付諸實施。北京、杭州、上海等地對二手房交易徵收土地增值稅,上海對非普通二手住宅在交易環節所課的稅負可達到交易價格的10%左右。與上海呼應的城市頗多,如房價領風氣之先的深圳市在2007年7月17日由市地稅局召開新聞釋出會,提出擬於9月底前,實施對二手房徵收土地增值稅,以及建設二手房價格評估來強化二手房交易個稅徵管,加快土地增值稅彙算清繳等一攬子手段,以調控房價。
同時南京也祭出了各種限價房的法寶,北京、廣州祭出限地的法寶。實際上,從2005年至今,徵收營業稅、取消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個人對外銷售購買不足兩年住房全額徵收營業稅等措施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