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在2005年甚至打算出臺政策,圈定十幾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集中1800億的資金,打造房地產超級航母。央企房地產資金的充裕和當時國企監管層介入房地產的決心可見一斑,理由與當初堅決賦予石油央企壟斷地位如出一轍,不過是對於觸手可及的利潤實在眼饞。當然,與所有的壟斷行為理由一樣,是做大做強,維持經濟穩定和安全。
按照一位投行經濟學家的估計,房地產商的自有資本回報率可以達到500%。與國外房地產開發商完全不同,國內的房地產商是公關先生,是資本玩家,是抽取銀行資金的老手,是從土地批租到銷售鏈條之間的中介機構,卻不是市場意義上的房地產商——頂多是房地產創意策劃和住房銷售者,如曹海建所說是“一個資金靠貸款、建設靠委託的不勞動的開發商”卻獲得了遠比房地產金融、整個建築業和房地產服務業等整個產業鏈加起來大得多的超額利潤,這是哪門子的市場?
與此同時,銀行業也在追求利潤的驅使下,自覺自願地被開發商裹挾,而從各地所爆發出的一系列假按揭案件來看,許多銀行人員成為騙局的組成環節,合謀將錢源源不斷地從銀行金庫搬到私人家中。此時的房地產業更合適的名稱,應該是資金的合法輸血管道。此時的銀行承擔了怎樣的風險?累計起來,中國銀行業對房地產的金融支援大約在萬億。目前銀行系統中,與房地產相關的大約有六類貸款:第一類是土地開發貸款,餘額大約為2000億,其中對各地土地儲備中心的貸款約為1000億;第二類是對開發商的貸款,餘額大約為9200億;第三類是對建築施工企業的貸款,這類貸款的數額較難確定,估計在2000億左右;第四類是對個人的住房抵押貸款,餘額為萬億;第五類是混入到個人消費貸款的裝修貸款,這部分貸款同樣難以確定,估計有數百億的規模;第六類是政策性住房貸款,大約為2800億,其中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大約2300億。根
據鍾偉先生的測算,如果12個月內房價下跌30%,那麼不良貸款可能激升到萬億的水平,不良率大約為%。中國銀行業資產的整體不良率將因此上升個百分點,從目前的%重新惡化到%。此前,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高階經理、地產和銀行不良貸款兩方面的專家潘泰博研究表明,隱藏在我國銀行第二類貸款(關注類)中的地產類不良貸款已經達到了525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以流動資本貸款的形式流向國有企業和合資企業的隱性部分。人大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認為潘泰博的觀點並非危言聳聽。
第一篇第一章 忽左忽右的政府態度(3)
如果按照80%的第二類貸款都轉變成了不良貸款的常態(一般的地產貸款從記入“關注類”到成為不良資產,通常需要兩年的時間),那麼正值上市關鍵時刻的三大國有銀行的風險準備金覆蓋率將會從、68%和分別下降到、和14%,如果新的盈利增長點不盡快出現,這一風險有轉變為危機的可能。看來,央行《2004年房地產金融報告》所提示的房貸金融風險正在變成現實。這一金融風險可以兩解:一是任其發展,讓房地產泡沫擴大成為全域性性的金融危機,一些地方政府與房地產商正因為如此才心存僥倖,所謂做大就不會垮,正是資本市場中德隆系等的老思路;另一種是正因為房地產泡沫對金融危害之大,成為權力與經濟的雙重腐蝕劑,才必須懸崖勒馬,否則,最終是納稅人將成為最後的輸家。為了短期的收益,而放棄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政策,只不過是將風險往後挪,使風險附加上時間成本,還會使我們喪失扭轉房地產經營模式的機會。所謂剜肉補瘡,到時噬臍莫及。決策層對此已達成共識,房地產新政如急風暴雨,儘管主流媒體仍在播發房地產業處於十分危險境地的報道和評論,意向十分清晰,但此輪新政似已成不達目的絕不收兵之勢。
鑑於相關文章車載斗量,筆者並未提及利益直接受到侵害的農民和普通消費者,他們成為房地產利益集團的直接盤剝物件,而直接挑起了嚴重的社會矛盾。就像資本市場任人魚肉的中小股民用腳投票逼出了股改,四處紛起的房地產拆遷案件、農民對徵地低價補償款的不滿是房地產新政的直接導火索,體現出掠奪資本的血腥。
既然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化當初播下的就是跳蚤,收穫的當然也只能是跳蚤。希望經過整改後的房地產市場播下的是法治與市場的龍種,這樣才能收穫住房公共保障與健康的商品市場的碩果。(2006…11…08)
怎樣才能反映房市的真實需求
有報道稱,“全國房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