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4)

可能去為那些人去求洋人?慈禧有打麻將的喜好,而且每打必贏,慈禧不可能沒有自知之明,她也知道她之所以回回打回回贏,多半是因為那些格格們拍了她的馬屁,故意讓她贏的,討她的歡心。作為她來說,卻也樂得其所,不想去捅破那層紙。搓幾圈麻將哄她開心算什麼?別說那些格格,就是那些王公大臣,和整個大清國,還不是都要圍著她轉呢?

那天,她剛好和格格們在搓麻將,與往常一樣,她贏得很開心。對這件事的處理她顯得非常的輕鬆瀟灑,當小太監把奏摺遞給她時,她連頭也不抬,只說:“別去管他們,當初他們想去發財的時候為什麼就不想到朝廷,而是偷偷摸摸地逃走了,現在讓人家欺侮了,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想起朝廷,這算什麼事?包括那些跑出去的紅毛,朝廷沒治他們的罪就已經不錯,要趕緊謝主隆恩了,他們還敢厚著臉皮寫信來,虧他們想得出來!”

慈禧的一句話就把這件事給了結了。她對格格們說:“我們打我們的麻將吧,別讓這種不愉快的事攪了我們的心情,那些美國人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好了,我們也管不了人家,要我說那都是他們自己找的,活該!”

。。

第十五章(1)

李倉他們自然在白等,永遠不可能等到朝廷出面和美國有關方面交涉的那一天。他們更不可能知道慈禧會用那種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對待他們的求助。1860年10月(清咸豐十年),中英《天津條約》生效起,先後有英國、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在中國設領事館或領事代辦處。領事館的設立主要是為了保護本國僑民,辦理兩國外交事務,收集當地資訊。而大清國走向保護僑民卻經歷了一條很長的思想轉變之路,儘管各國在華設立使館領事館,可是清朝卻在外國很少設立。這中間當然有西方國家阻撓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清政府閉關鎖國,思想轉不過彎來,相當鄙視那些出洋謀生的人,認為他們都是一群大清國的不孝子民。難道不是嗎,連自己的國家都不要,跑到外國去了,為什麼還要去管他們的生,管他們的死呢?1740年10月,印度尼西亞的荷蘭殖民統治藉口華僑要進攻巴達維亞,下令荷軍在巴城內挨門逐戶拘捕華僑,不論男女老幼,抓到便殺,一時“悲號之聲,耳不忍聞。”短短四天時間,城內被屠殺華僑近萬人,在印度尼西亞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驚天血案。荷蘭本國和巴達維亞當局都害怕清朝政府會因此採取報復措施,與1741年派出專使乘專船攜帶“說貼”前往北京活動,而此時的中國正當所謂的“乾隆盛世”,到處呈現一片歡騰景象,根本無心去理哪個中國人被人給殺了,荷蘭使者來華謝罪,居然不當一回事,反而說,“天朝棄民,不惜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既沒有對荷方使者嚴詞譴責,也沒有向殺人兇手興師問罪,更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對華僑進行保護,致使這場針對中國僑民的血腥大屠殺不了了之。“乾隆盛世”如此,更不要說此時此刻的中國了,內憂外患,國內的一大堆爛攤子都收拾不過來,何況國外呢?

後來,中國也開始陸續在海外一些國家設領事館,和外國人進行一些書信外交。那封送往中國的信件,當時就是透過“六和會館”遞送給大清國駐美國領事館公使,再由領事館公使轉交給大清國皇帝的,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說,倘若沒有中國駐美公使,大清國的皇帝包括慈禧太后,就連看到那封信的機會都沒有,更不用說對那封信說三道四了。但是,看了也是白看,不可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李倉他們終於在無望中結束了等待。我的曾祖父說,那段時間,李倉情緒非常低落,經常一個人呆在一個地方,面對那面他不知道看過多少遍的青龍旗掉眼淚。從內心來說,他確實對朝廷抱有太大的希望了,他深信朝廷會替他們做主,給他們一個說法,因為他們畢竟是大清國的子民。他想不到等來等去,會是那樣一種結局。他曾經在心裡做過無數的想象,比如,大清皇帝或者慈禧太后在看過他們的信件後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表情,會不會拍案而起?然後馬上派一個大臣到美國跟美國政府交涉,改變中國勞工的生存環境等等。而所有那些念想,只不過是李倉的一廂情願而已。

沒有得到朝廷的任何迴音使得李倉一度陷入了極其痛苦的自責之中。他覺得在這件事上,他真的好沒面子,他當初信心滿滿要給朝廷寫信,不就是指望朝廷能夠出面救他們,而他又可以在廣大的華工面前非常自豪地說一聲:你們看,這下你們總算相信我沒有說錯吧,朝廷怎麼可能丟下我們不管呢?朝廷終於來救我們了!

第十五章(2)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