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說:教你學理財 作者:人生幾何

溺愛,從小學到升入大學,孩子的各種開銷都是父母一手包辦,小C從小基本沒有和錢打過交道。上大學以後,這種“全包”的教子方式的缺點逐漸露出端倪,小C的理財能力很差,將400元花得稀裡糊塗,經常寅吃卯糧,有時還要靠借債度日。

從這兩個學生的例子可以看出,從小注重孩子的理財教育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人對錢產生概念性的認識大約是在兩三歲左右,孩子知道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能換取糖果和玩具,這時應當讓孩子區分各種面額的鈔票,並灌輸一些錢的概念;六七歲的時候,孩子可以替大人打醬油了,這時不妨將買醬油剩下的零錢送給孩子作為“收入基金”,引導其正確地進行支配,並且要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的辛苦,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總之,對孩子的理財教育越早越好,家長注重引導,刻意培養,這樣,孩子成人後將受益終生。

退休之後,人的收入一般不會再增加,而是依靠積蓄和養老保險維持生活。這時,能否將積蓄和養老保險金進行科學打理會直接影響晚年的生活質量。有的老年人覺得理財“高深莫測”,有的人認為投資“充滿風險”,只好把錢存成活期或定期儲蓄,而有些精明的老人則不甘於這種“被動”理財,積極涉足一些既穩妥收益又高的國債、基金、收藏等新投資渠道,比如選擇一家好的開放式基金,年收益可能達到20%以上,是任何儲蓄無法比擬的———不注重晚年理財者只能坐吃山空,生活質量難以保證;而積極主動規劃“夕陽理財”則會不斷創造新的價值,使晚年生活邁向富足快樂的健康之路。

請記住這句話:理財,三歲不早,六十不老。

2.四則運算籌劃理財人生

人生路上,真正意義的理財應當說是從有了個人收入開始。這時,多數人會沉浸在積累財富的喜悅中,雖然手中的現金數額可能很小,但還是要興沖沖地將它逐月存入銀行。如果用四則運算來比喻,這個時期運用的是加法:一月份的工資是被加數,二月份的是加數,相加後產生一個“和”;第三個月,“和”又成了被加數,新的工資結餘成了加數,以此類推。經過日積月累,這個“和”會不斷增大,達到一定數額後,你可能到了結婚的年齡,對於不能依靠父母的人來說,這筆因“加”而來的積蓄會派上大用場;家庭經濟條件好的,這筆錢則會成為婚後小家庭的第一筆財產積累。

成家之後的理財不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兩個人、兩雙手在共同堆積家庭財富的“金字塔”。這時,兩人正年富力強,收入會穩步增長,不知不覺間存摺上已經過了五位數甚至六位數。並且,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理財觀念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收益最大化成為家庭理財的第一目標。於是許多人逐漸對收益高的投資方式感興趣,往往不看風險只認收益,炒股、企業集資、民間借貸等讓人趨之若鶩,結果有人炒股賠錢,有人集資被騙……經過這些投資失敗的教訓,許多人冷靜了許多。這時減法派上了用場,一些風險大的投資方式被逐個減少,炒股、集資等都成為“減數”,最後的結果可能是隻留了開放式基金、國債或銀行儲蓄。

不知不覺步入了中年門檻,這時已經是三口之家,你的理財智慧也達到了最高境界,並積累了很多“實戰”經驗。雖說經歷減法之後,你的投資渠道不是很多,但這都是根據個人實際而“濃縮的精華”,並且你會“一條道走到黑”。炒匯、買基金有了經驗,你肯定會傾其所有而“不浪費一分錢的資源”;認準了比較穩妥的儲蓄、國債,你會“翻著跟頭往銀行存錢”,這實際上是運用了乘法,這條適合你的投資渠道會呈現裂變式的發展———在經歷加、減兩種運算之後,乘法將你帶入了人生理財最輝煌的時期。

到了老年之後,雖然能按月領取養老保險,但獎金、提成、各種補貼已經與你無緣,你的實際收入可能只有壯年時的三分之二。對這些養老、保命錢你會非常謹慎,不容有半點風險,所以一些投機性質的理財方式逐漸淡出,這時除法便進入了你的生活。因為多數老年人會選擇銀行儲蓄作為理財的主渠道,所以理財收益頂多能達到炒股、炒匯時的三分之一;雖然你的積累不算少,但一場大病就可能使你的資產被除去一半。如果說,退休前是財富的積累期,退休後就是財富的消費期,也可以說是被除期。由此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加、減、乘法是人生理財的關鍵時期,這時運算的結果直接關係到晚年幸福,運算的數額大了,即使被除去一半你可能還很有實力,但如果本來積累就少,除不了幾次就會兩手空空了。

3.家庭理財八大新觀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