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因而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因此,養成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抓住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對孩子各種良好習慣進行培養,以便為孩子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家長、老師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
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認為,習慣支配著人的絕大多數行為。他說:〃人們的思想大半取決於他們的傾向,他們的言談話語取決於他們的學識和所吸收的見解,但是他們的行動卻遵循平日的習慣。〃
因此,在培根看來,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他寫道:〃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但願人們能儘可能培養起良好的習慣。〃這樣,培養良好習慣就應該是教育的內在要求。培根說:〃毫無疑問,幼年時期開始的習慣是最完善的,我們稱之為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早期的習慣。〃培根的這些經典論述,為後來的人們所廣泛引用。
2。約法三章。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出嚴格的家規以約束孩子的行為。中央電視臺曾報道,一名五歲的兒童生活很有條理,自己的玩具櫃、小書架、抽屜都是自己主動整理,小小的年紀已初步養成了愛整潔、愛勞動和有條理的良好習慣,令人稱讚。原來,孩子從兩歲開始,他的母親就給他立下規矩,要求他必須將玩過的玩具收回原處,若不收拾好就將玩具沒收。正是由於這位母親注意立規矩並嚴格要求,孩子才逐漸養成了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和愛整潔、有條理的好習慣。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也需要紀律制約,沒有家規,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就很難成才。有了家規,孩子才知道該怎樣做,家長也知道該照著什麼標準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能順利進行。
幾年前,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講的是瑞士人的文明禮貌習慣。瑞士人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以下兩個好習慣。
一是不亂丟東西。
瑞士人的規則意識非常強。有個中國人在聯合國任職,他的孩子從小在瑞士長大。有一次他們在日內瓦湖上划船,同行的一個遊客喝完可樂以後,順手就把瓶扔到湖裡了。這個在瑞士長大的中國小孩當時臉色都白了,告訴他的母親,好像扔可樂瓶的人犯了很大的錯似的。他的這種規則意識因為從小受環境的影響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二是從小有責任感。
規則意識來自責任感,這實際上也是一個人道德水平的表現。有一次有個在瑞士工作的中國人在一個公園散步,上廁所的時候,發現裡面有一個七八歲的男孩丁零當啷不知在幹什麼。這個中國人出來後,發現他媽媽在外面等著。她說:〃我的小孩進去後很久沒有出來,能麻煩你去看看嗎?〃中國人進去一看,原來廁所的抽水馬桶壞了,衝不出水來,小孩非常著急,一定要把水衝出來。他認為,上了廁所,必須用水沖洗,否則對後面的人無法交代。這種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的人往往是很自覺履行規則的,他們很容易與別人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
借鑑瑞士人的做法,我們對小孩子要〃約法三章〃,用規則去約束孩子的言行,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
3。言傳身教。
中國有句俗話:〃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行為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在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沒有進學校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就是進入學校之後,孩子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習慣好,孩子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習慣不好,那麼孩子在未進學校之前,無形中早已養成不良的習慣,學校教育就算再好,收效也甚微。
需要強調的是,母親的素質對於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更為重要。孩子在沒出生前10個月,早已受到母親的體質和性情脾氣的影響。出世以後的一兩年中,無時不在母親的懷抱中。母親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優先影印入孩子的腦海,成為極深刻的印象。美國教育家貝諾德說:〃孩子學母親的聲音、說話的語調、做的手勢、立的姿態,甚至母親的度量和寬宏與否、態度誠實與否以及說謊騙人的方法,孩子都在領會。其他如起居飲食的方式習慣,無一不受母親的影響。〃母親如果受過良好的教育,她的習慣、行動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