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一聲大叫,把衣服往地上一甩竄了出去。“弟兄們,給著將軍上啊!”
一群士兵光著膀子跟著張遼衝到了決口處冰冷的洪水中,手拉手組成了一著血肉的城牆,一排排的洪水向他們打來,衝擊著他們的身軀,然而士兵們硬是用頑強的毅力牢牢的堅持著這最後的防線,利用這個機會,堤壩上其它士兵立即用石塊運到了決口處進行修補。
看到這一幕,剛剛走上大堤的袁新與賈詡心中一股熱流在激盪著,也只好這樣英勇的將軍才能帶出這樣不怕死計程車兵,張遼果然是條漢子。
在張遼的指揮下,決口處終於漸漸的縮小了,當決口最終合攏時,張遼的臉已經凍的慘白,兩排牙齒不停的打著顫,這時,一件外衣披在了他的身上,“文遠,多虧了你了。”
袁新出現在了張遼的眼前。
“主公……”
張遼剛想說什麼,但袁新一把阻止了他,“不要說話,你下去好好休息,剩下的事就交給別人了。”
“不,主公,不徹底把大堤阻上,我是決不會下去的,請你保重身體,先下去吧。”
“呵呵,將軍都不怕,我袁新豈能下去,來,我們一起把這該死的洪水徹底堵住!”
袁新一把扛起了一塊大石,向著最危險的區域走去。
風雨終於停了下來,咆哮的洪水奔騰著向下遊淌了下去,大堤保住了,袁新與張遼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一時之間累的再也起不來了。
經過了一場洪水,袁新終於決定下大力氣疏導河道,浩大的工程立即進行了起來,袁新親臨第一線指揮,一個月後,終於挖通了兩條主渠道,長安的抗洪能力大大加強了。剛放下這件事,管寧等人也從遼東趕了回來,與他同時來的還有華佗。
於是袁新立即安排華佗與張仲景兩人籌備在長安建立類似於遼東的醫館,同時陪養大批的醫學人才,張仲景看到自己多年治病救人的願望得以實際,心中也是激動不已,也堅定了他留在遼東的決心。各種大規模的學堂也如雨後春筍般在長安建立了起來,這種新式的人人可讀的學堂立即引起了周邊的廣泛關注,特別是聽說學堂的優秀學生以後都可以在遼東軍或是官府中安排差使後,長安周圍的大批青年才俊吸引了過來,很多人不遠千里之遙從外地趕來報名進入學堂,這使的長安的學生規模一下子超過了萬人,不過袁新是不會嫌人多的,他知道,這些人必將是華夏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
管寧當然把他的招賢館也搬了過來,不斷的有人毛遂自薦,想要在遼東軍中謀個一官半職,管寧對他們進行了篩選,對他們量才進行推薦,這其中,最讓袁新看中的是一個叫馬鈞的年青人。
當清瘦的馬鈞來到袁新面前時,袁新不由一陣的感嘆,沒有想到,後世中大名鼎鼎的馬鈞竟然打扮的如些寒酸,他的腳上甚至打著草鞋,絕對的一箇中國典型農民的裝束。不過袁新知道,人不可貌相,在這個青年的頭腦裡,蘊藏著無數的寶藏,他將讓中國的文明程度向前加深。
在看到馬鈞之後,袁新給了他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章的任務,那就是發明,袁新告訴馬鈞,只要是他需要的就只管開口,一定盡力滿足他,為此,袁新連給他拔了十萬兩黃金做他的經費,把遼東的科技館也交給了他。從此,馬鈞在袁新的幫助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實驗室,發明了無數的先進工具,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正文 第147章 青年才俊一鍋端
()
長安的建設終於步入了正軌,袁新相信,只要照目前的態勢發展下去,長安早晚將重將昔日的輝煌,長安百萬家必將實現,只是這個目標需要長久的努力,需要大批的人才參與,光靠原來遼東所培養的人才是不夠的,一定要挖掘出新的人才,怎麼樣才能見效快呢?答案很簡單,挖別人的牆角。以袁新所掌握的知識,在這方面有著別人所不能比擬的優勢,於是,袁新將五行使者叫到了近前。
“你們按這上面的名單將人都給我找來,記住,一定要暗中探訪,只要找到,立即給我帶回來。”
袁新吩咐道。
金大接過了袁新遞過的名單,只見上面寫著:汝南富陂呂蒙,十八歲;吳郡陸遜,十三歲;河內溫縣司馬懿,十七歲;襄陽龐統,十七歲;右扶風郡郿城法正,二十歲。
“主公,這些少年都是什麼人?怎麼沒有聽說過?”
金大疑惑的問道。他當然不會知道,名單上的這些名字在未來的日子裡將會主宰著歷史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