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當獻俘金陵,也好教皇上歡喜。”弘冀不答,又回頭問柴克宏道:“將軍以為如何?”柴克宏不言,只舉起右拳,自上而下一揮,為劈斬之勢。弘冀大笑,朗聲道:“是極,是極!給我悉數斬了。”匡業大驚,忙道:“大王,且慢!殺俘不祥。皇上仁慈,素來崇信佛教,有好生之德,若知大王如此濫殺,定然不喜。”弘冀大聲道:“方今時勢艱危,國計窘困,養著這幾千俘虜作甚?吳越背盟,侵我疆域,殘我百姓,殺了這批人正好立威,難道放虎歸山,又讓他們再來犯我?殺了他們,教吳越數年之內,無力再來。中軍聽者:所俘將佐士卒,統統殺了,一個不留。”中軍領令下去,頓時斬下五千多首級來。
席散後,朱匡業左思右想,深知柴克宏在軍中恩威已立,替之不智,當即向弘冀言明,辭歸金陵。弘冀也不挽留。託他攜了得勝捷報及立功將士功勞簿上奏中主。柴克宏更託他代呈,請求率將士馳援淮北的請纓書。弘冀復送了他大大一筆財物,朱匡業歡喜去了。
過得數日,聖旨到,旨中褒獎備至,以柴克宏為奉化軍節度使,並允即日與陸孟俊率得勝之師渡江作戰。聖旨中又嚴辭切責弘冀專殺太過殘忍,大違我唐祥和仁愛之風雲雲。
看官,有道是天意忌滿,英雄命短。柴克宏率領大軍出發,未過長江,得了急病,一命嗚呼了,許多事情是很難說的:假設柴克宏死得早幾個月,南唐會不會有常州大捷呢?世上人又怎知柴克宏是個英雄?話說回來,設若柴克宏不死,則渡江而戰結果又會如何呢?《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說:“人有身死而名全者,柴克宏是也。克宏敵吳越可以勝,使遇周師,未必能爾。”——其實這也未必,誰敢斷言他必定打不過周兵呢?然而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英雄人物雖則不能逆轉歷史潮流,卻也不是毫無作用的,他可以延緩歷史程序,也可以加速歷史程序——恩格斯這個觀點是半點不錯的。
因此,讀史至此,每興浩然之嘆。
【注】①柴克宏常州之戰,見《資治通鑑》卷293第十二。
②柴克宏母為子保奏事,見《十國春秋·列傳》。
③李徵古百般刁難柴克宏,及柴克宏斬李徵古使者事,見《資治通鑑》卷293之十。
④吳越將相不和事,見《資治通鑑》卷292第七。
第十九回 六合鏖戰 二千破敵三萬兵(1)
話說周世宗一怒之下,斬了孫晟,於是寫了一封給南唐中主的信,交給副使王崇質,讓他帶回江南,那信的意思譯作白話文,大意是說:“……我親提大軍,征服了滁州、揚州,已經斬了你的爪牙、折了你的翅膀、扼住了你的喉嚨,形勢如此,你還有不亡的麼?如果叫我就此收手,考慮收兵班師,那簡直就形同兒戲了,這又怎能滿足朝士、軍人、百姓的心願呢?因此,除非你把淮南土地全獻給我,並且一心尊事我大周為宗主,那麼,我才可以考慮不逼你陷入絕境。只要淮南諸郡全部獻來,我馬上就下令班師。話就說到這裡,別的就不用說了。如果你不同意我提的條件,那麼就不必再派人來。”這信寫得十分明白、堅決,簡直沒有還價的餘地。
遣返使者以後,他立刻親自指揮,全力進攻壽州。這次他是下了決心,盡了全力的,比起當日李谷攻城,那猛烈程度,何止超過十倍、百倍?他調集了淮北的陳、宋、亳、潁、徐、宿、許、蔡八州的民夫數十萬人集聚在壽州城下助攻;他東移正陽浮橋五十里至下蔡,使之接近戰場,轉運更為便捷;他決了壽州周邊城壕中的水,使之乾涸,便於徒涉;他命人砍伐了數十萬根巨竹,紮成數千個活動高臺,高與城齊,臺頂上蓋了木板,可以擋箭石,名之曰“竹籠”,帶了甲士逼城而攻;他又用數百條大船,帶來可以發射大石的巨炮,自淝水上發石攻城……周世宗親披甲冑,立於城下,督眾攻城。數十晝夜不停地進攻,其聲威之浩大,人力之雄厚,耗費物力、經費之多,的確是自古以來攻城史上從所未有。壽州城中巨石滿空飛降,毀屋傷人無數;火頭四起,百姓哭喊聲不絕;那竹籠逼近來,又被長杆頂開去;眾周軍蟻附上城,殲了一批又來一批;劉仁瞻數十晝夜一步也不下城,隨機設法,哪裡危急他便出現在哪裡,全力抵禦。壽州城恰如一葉小舟,在驚濤駭浪襲擊下,隨波上下起伏,驚險萬狀,卻是決不顛覆。
周世宗又是憤怒,又是焦急,又是慚愧,當真是心力交瘁,此時方知劉仁瞻之忠勇、機智、英雄;此時才知當日李谷月餘攻城無功的苦衷。看看攻了三個月,江南進入雨季,連日大雨如同傾盆,周營位置低鄙,營中積水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