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1 / 4)

小說:宋太祖傳奇 作者:九十八度

。”周太祖聽了,一一嘉納。次日(即甲子日),下詔彰王峻罪行於天下,其中有兩句話,說他“肉視群后,孩撫朕躬”(視朝臣如砧上肉,蔑視天子如撫嬰兒),這確實宣洩了周太祖積壓已久的憤恚之情。乃貶王峻為商州司馬,嚴加管束。王峻到商州後不久,因憤恨怨毒,疽發於背而卒。

周太祖即日派王殷的兒子尚食使王承誨趕赴鄴都,說明王峻得罪情由。王殷與王峻雖非親戚,卻內外勾結、互通聲息,密謀已久,利害相同。但周太祖不殺王峻,又溫旨撫慰自己,且著其子來言,顯見對自己並無芥蒂,況澶州在前,嚴密戒備,所以也就不敢異動了。這年年底,周太祖舉行郊祭大典,各外鎮節度使都親自入朝助祭,王殷也到了汴京,周太祖乘機尋罪把他殺了。一場密謀叛亂與鎮壓叛亂的鬥爭,始告結束。

三月甲申,調柴榮為開封府尹,封晉王,次年正月,加柴榮判中外兵馬事(即總管禁軍和全國兵馬的大元帥),兼侍中(門下省長官,輔佐皇帝商議大政、審察中外出納事宜),這樣,柴榮作為皇位繼承人的地位始鞏固了。

柴榮入京之時,恰值趙匡胤升任滑州副指揮使。匡胤正待出京,柴榮立即挽留了他,稟告了周太祖,讓他充任開封府馬直軍使。馬直軍使不算什麼大官,比起滑州副指揮使來地位並不高些。然而能隨侍在未來皇帝的身邊,成了柴榮的親信,就算只當親兵,也遠勝於外放的大官了。趙匡胤的政治生涯就此踏上坦途。【注】①王峻恃功傲主事,詳見《舊五代史·周太祖本紀》第三,《列傳》第十,《資治通鑑》卷291第十七。

②周太祖殺王殷事,見《資治通鑑》卷291第40、42。

③趙匡胤為開封馬直軍使事,見《宋史·太祖本紀》。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三回 高平風雲 軍前力戰立奇功(1)

周太祖郭威去除了王峻、王殷兩大政敵,次年(後周顯德元年,即公元954年)元月壬辰日就去世了,他一共只做了三年皇帝。死時才五十一歲。四天後,由宰相範質向百官宣讀了遺詔:“晉王柴榮,可於柩前接皇帝位。”於是柴榮便做了後周的第二代皇帝,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英君周世宗了。這時他年才三十三歲。柴榮來自民間,自幼貧窮困苦,無父無母,跟隨姑母柴氏過活,販過布,販過茶。後來為郭威義子後,又為郭威主管家務,常往來於河東、江陵之間,千里跋涉,頗知民間疾苦,深諳處世事務。此後,隨郭威徵三叛,出入兵間,故亦頗知兵陣。郭威稱帝后,升任澶州節度使;這便是獨當一面的大任了,民政、軍政事事要管,幾年下來,經受了實際鍛鍊,管理能力又大大提高。他人既聰明,又肯折節下士,認真讀書,左右有王樸等賢臣輔佐,見識已是不凡。這下子當了皇帝,他深深知道:滿朝老臣、宿將,之所以敬服他,只是因為他是郭威的當然繼承人,是皇帝,他是仗著郭威的威勢才能夠高踞群臣之上的。他們對於自己,則未必怎麼敬重、佩服。這自然是因為自己年紀太輕,而且功業未顯之故。他知道:範質、王溥、李谷、魏仁浦等使相都是郭威親手提拔起來的賢良忠臣,是可靠、可信託的,但即使是這些心腹大臣,也未必敢輕信自己能把國家治理好,至於像馮道這種歷五朝(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都身為宰輔重臣的人,像符彥卿、劉詞、樊愛能、何徽等宿將,則更是瞧不起自己了。他又深知:自己初接位,這些老臣、宿將暫時是一個也動不得的。自己藩邸中的近臣也是不能立即任以要職的,否則這些老傢伙們便會產生疑慮:以為‘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偏愛新進,而不信任他們了。現下只能一切仍舊,才能安定人心。

他暗暗下定決心:必須迅速樹立起個人威信來,不然,光憑皇帝的威勢,既不足以凝聚人心,又不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二月,也就是柴榮即位的第二個月,北漢主劉崇聽得郭威死了,心中大喜。這劉崇是後漢隱帝的叔父,原在太原任節度使,郭威殺了隱帝,又殺了他親生兒子劉斌,滅了後漢王朝,當時便起兵###郭威,偏偏又打了敗仗,一怒之下,便自立為皇帝,國號仍是“漢”,史稱“北漢”。他認為後周立國不久,新皇帝年輕望淺,而後漢的一些老臣俱在,一旦自己出兵,這些人能不響應?這正是天賜他克復中原、恢復後漢的良機。於是他一方面集中北漢全部兵力,一方面派使者去契丹,送了一筆厚厚的禮金,許諾滅了後周以後,自己將像後晉皇帝石敬瑭一樣,尊契丹主為“父皇帝”,並且許諾將割讓一大片土地給契丹,而且年年進貢。契丹主大喜,立即派大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