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高力士曾嚴肅地提醒皇帝說:“邊將擁兵,禍發恐不可收拾。”然而,也就在這一年,唐朝戶口達到了自建國以來的最高數字:戶八百九十一萬,丁口達五千二百九十一萬。由於有相當多的逃戶不在簿籍,所以政府統計的戶口數比實際戶口要低。據杜佑估計,天寶年間全國實際戶數至少有一千三百萬至一千四百萬,按一戶5口計算,唐朝全國約有六千萬至七千萬人口。玄宗依舊陶醉在開元盛世的輝煌成就下,根本就沒留意高力士的話。
。 想看書來
一 天寶驚變(3)
同樣就在一年多前,宰相楊國忠開始極力向玄宗進言,說安祿山將要謀反,但楊國忠是在沒有任何證據、完全出於私心的情況下這樣說的。前任宰相李林甫陰狠毒辣、老謀深算,每次會見安祿山,必定先派人打探安祿山的虛實,揣摩安的意圖,所以,安祿山一見李林甫又是敬畏又是佩服。而楊國忠性情浮躁,才能平庸,完全是靠堂妹楊貴妃的裙帶關係才能爬到宰相的位子,安祿山十分看不起他。有一次安祿山入朝時,楊國忠與楊貴妃姊妹都出外遠迎,視其若貴賓。當時楊國忠任御史中丞,正開始承恩用事,便有意討好安祿山,希望結為自己強大的外援。他見安祿山身體肥大,行動不便,每逢上下朝登殿階時,都趕去親自攙扶。但安祿山對庸碌無為的宰相楊國忠的態度卻是“視之蔑如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根本就不屑一顧,弄得楊國忠非常難堪,當眾下不了臺,“由是有隙”。
楊國忠為人心胸狹隘,自然要伺機報復,於是,他與安祿山長期互相傾軋,在玄宗面前爭寵,都想壓倒對方,好抬高自己的地位。當時安祿山已經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長年在邊關,權重一方,實在沒有比“謀反”更好的罪名了。楊國忠還極力奏請玄宗召安祿山入朝,這樣可以尋找機會置其於死地。在宰相楊國忠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