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弟子,就選有300人,可見規模之大。
[梨園後來成為專門表演歌舞戲曲的地方的代名詞。因為是工音律、善戲劇的玄宗首創,玄宗也就成為梨園的祖師和聖人,被尊為“老郎”,受到後世梨園弟子、梨園會館虔誠的禮拜。]
於是,本來平靜無波的華清池畔,又多了鶴髮紅顏,身影雙雙。玄宗與楊貴妃朝夕相伴,比肩施樂,或樂舞於梨園教坊,或貪歡於芙蓉帳裡,或醉飲於沉香亭下。種種畫面都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得到了鮮活的描繪:“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他們的愛,如夢如幻。
一 天寶驚變(2)
唯一的遺憾是,這個時節沒有荔枝。楊貴妃生於蜀地,愛吃蜀地的特產荔枝。荔枝多產於巴蜀和嶺南,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潔白如冰雪,漿液甘甜如醴酪,味道極其鮮美。然而,荔枝採摘以後,保鮮非常困難,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五日外色味俱失。為取悅於楊貴妃,玄宗在每年夏天專門派人前往四川涪州運輸荔枝,往往是先把即將成熟的荔枝連根一起裝船運輸,待計算好了成熟日期,再派專人由特設的貢道飛馬進貢到長安。如此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勞民傷財,只為了將荔枝保鮮運到長安。一路上馬不停蹄,越山涉水,沿途踐踏農田、傷害禾稼無數,至於人僵馬斃更是稀鬆平常的事兒。有一次,玄宗遊幸驪山,正逢楊貴妃的生日,便命樂工在長生殿演奏樂曲。當時因奏的是新曲,還沒有名字,正好南方派人來進獻荔枝,於是便命名新曲為《荔枝香》。玄宗命樂工黃幡綽撰拍板譜,其他樂工奏樂,熱鬧非凡。看起來不僅是“獨樂樂”,而且是“群樂樂”。只是這個群,僅僅限於玄宗身邊的人。
[後來晚唐詩人杜牧經過華清宮時,慨嘆昔日唐玄宗、楊貴妃淫糜誤國,作了一首《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譏諷的便是這段“千里送荔枝”的往事。現廣東有荔枝品種名曰“妃子笑”。]
有“解語之花”楊貴妃陪伴在身邊,玄宗的日子如詩般美好,他真是恨不得自己再年輕些。然而,驚天動地的訊息就在這時候傳來了。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平盧節度使,兼范陽節度使,又兼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謊稱“奉命###楊國忠”,發所部三鎮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兵共15萬,號稱20萬,起於范陽(今北京西南),大張旗鼓,南下直趨兩京(指長安與洛陽)。十一月十五,安祿山起兵反唐6天后,訊息才傳到驪山華清宮。
此時,正值華清宮梅花怒放,玄宗正與楊貴妃一起擊羯鼓賞梅,楊國忠直奔進來,大叫:“安祿山反了!”竟然是一臉興奮之色。玄宗毫不驚訝,但並非他已經預料到安祿山謀反,而是根本不信,天真地認為是“惡祿山者詐為之”。楊貴妃也在一旁幫腔:“陛下待祿山甚厚,幾似家人父子一般,他若恃寵生驕,習成狂肆,或未可知。至如造反一事,他未必敢然。他子慶宗,尚主留京,他若造反,難道連兒子都不管麼?”三個人的態度各有不同,極見微妙之處。
第二天,太原和東受降城(今內蒙古托克托)飛報傳來,詳細報告了安祿山謀反的經過。殘酷的事實無情地擺在大唐天子的面前,玄宗這才恍如大夢初醒,悔不當初。這便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說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當時大唐帝國的精兵大多為安祿山所掌握,玄宗想到極為嚴重可怕的後果,不免驚慌失措,急召宰相楊國忠等人商議對策。楊國忠卻無半點憂色,還很為他的“先見之明”而“洋洋有得色”,並大言說:“現在要反叛的只有安祿山一個人而已!三軍將士和他左右的人都是不想反叛的,不過十天,三軍將士一定會殺了安祿山前來歸降朝廷。如果情況不是這樣,陛下再派大軍前去###也不遲。依仗大義,誅除暴逆,一樣可以兵不血刃而平定叛亂。”平庸的宰相併沒有提到,如果不是他先前的咄咄逼人,一定要置對方於死地,安祿山也許並不會謀反。
朝廷大臣們對楊國忠和安祿山長期以來的明爭暗鬥心瞭如鏡,如今戰火已經點燃,宰相卻還在說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不禁都相顧駭然。而玄宗卻還沒有完全醒悟,竟然相信了楊國忠的大話。
皇帝確實已經老了,不僅在歲月的侵蝕下蒼老了,還在酒色的浸泡中變得昏聵不堪。那個曾經器宇軒昂、處事果敢的天子到哪裡去了?
就在一年前(754年),玄宗最親信的宦